二次元的命也是命?解析異世界動漫的種族/殖民主義

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BLM)訴求種族平等的浪潮下,歐美藝文作品中,涉及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內容,也被開始做系統性檢視。對台灣人來說,從普遍較容易接觸的日本動漫做相關分析,或許能讓讀者對國際間檢視藝文創作的現象更有共鳴。

Taiwan No. 1!同婚合法後,如何看待外國同遊飄揚的青天白日旗?

筆者幾天前到蘇黎世的時候,剛好是整個城市一年當中少數充滿遊行的日子:6/14是女性罷工日,6/15則是同志遊行。在這個一年一度少有的時段,居住在此的台灣人當然沒有放過機會,順便慶祝台灣同婚剛合法化的事實,成為一支格外顯眼的遊行隊伍。

一篇能源報導,到底要說故事還是塞資料?

「媒體在進行能源報導時應該加上特定議題的倡議嗎?」
「要怎麼做才能讓能源報導突破同溫層?」
這是之前Clean Energy Wire(以下簡稱CLEW)在一場能源媒體跨國交流會中拋出的兩個主要問題。筆者於〈鉅變的全球能源結構中,我們需要怎樣的媒體識讀與媒體〉一文中,已經對第一個問題做了詳細討論,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討論第二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同為與會者之一的Craig Morris在去年年底寫的一篇文章起始。

鉅變的全球能源結構中,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媒體識讀與媒體?

在COP官方會議外,能源媒體工作者也正進行一場交流討論…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今年在波昂舉行,除了眾所矚目的官方談判會議,NGO在會場內外的活動和示威也都值得關注。今天我就來介紹其中一個關於媒體工作的有趣活動。

電力市場自由化,Yes or No? 國營/民營是非題之外的修法方向討論

汽車駛出雪山隧道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們開在一條綿延的山路上。遠方一道白色的煙霧冉冉上升。「那就是我們的測試井。」台大機械系能源實驗室的林子淵從駕駛座上轉頭對我說。

位在清水地熱園區的這口測試井,是為了讓實驗室團隊更熟悉地熱發電整套系統而運作的。今年夏天,它很有可能成為政府1980年代相關實驗計畫停止後,第一座供電進入台電電網的地熱發電廠。

校園環境主流化的突破與不足——台大學生會前任永續部部長的反省

三十年內,如果我們沒有擺脫以化石燃料為主的電力部門;沒有擺脫高耗能、高汙染的工業發展思維;沒有擺脫被石油綁架的運輸部門;沒有能夠有效鼓勵節能的法規與政策⋯⋯我們所熟悉的地球將迎來天翻地覆的劇變。
然而低碳轉型不能純粹仰賴科技突破的奇蹟,我們更需要的是足夠健全且願意提供轉型動能之公民社會參與。

自己的電如何自己省?校園節電完全教學!(3) 雙管齊下的校園節能實作

為了取得更佳的節電效果,針對全校型的節能治理議題,使用者最好的參與方式是持續追蹤相關資訊和監督節能措施的推行,促使節能規劃更加完善;而在更小尺度下,自己的系館、研究室或者宿舍房間內,則可以嘗試我們正在進行的空間使用者導向的節能工作坊(操作手法會在文末說明),並與空間的共同使用者透過民主討論和集體決策來商議用電方式。

教育商品化,真的不好嗎?

「教育的理想是公共化,可是制度設計上公共和市場不必然衝突,在各種領域上都能看到公共的價值在某些時候是可以透過部分的市場化跟私人的發展來達成,所以不一定只能二分法。」在移民法、勞動法和教育法等等領域有所專研的政治大學教授廖元豪強調,「公共化不等於政府化,極端的市場化和國家化在理念上有危險,就現實面而言在台灣也做不到,所以如何混合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