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的全球能源結構中,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媒體識讀與媒體?

在COP官方會議外,能源媒體工作者也正進行一場交流討論…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今年在波昂舉行,除了眾所矚目的官方談判會議,NGO在會場內外的活動和示威也都值得關注。今天我就來介紹其中一個關於媒體工作的有趣活動。

當運動員淪為政治人物的「人形立牌」?體育報導改革的進行式

體育產業需要政府與人民的共同支持方能使其健全發展,在作為傳播訊息媒介的新聞媒體之下,台灣體育界又是呈現何種樣貌?筆者將反思媒體在體育產業中的角色、分析國外經驗,再現於媒體、政治與體育事業的角力之下,運動員在鎂光燈下的現況。

是「新聞」還是「趣聞」?透析鬼影幢幢的新聞產製!

阿羅哈客運於九月發生一起六人死亡的重大車禍。事發後,一名攝影師透露,日前深夜時段搭車北上時,無意間拍下了一張靈異鬼手照片並上傳至個人臉書,巧合的是,該車和此次發生事故的車輛竟是同一台車。該名攝影師還說,當司機看到靈異照片時要求他不要公開照片,以免嚇到大家。照片登出後,引起熱烈討論⋯⋯

媒體殺人?災難報導中的要命迷思

每當有災情傳出,新聞媒體往往是大眾獲知最新消息、災民傳遞緊急需求的重要角色。然而各家媒體為了求快、求即時,慣用的「新聞套語」一成不變,某些記者的用字遣詞甚至會在無意間誤導民眾,加深社會大眾的「災難迷思」。

【逆思新聞探照燈】從移工新聞看穿主流媒體的歧視與凝視

九聲槍響後,有人倒下了。而子彈還在飛……
 
越籍移工阮國非遭警槍擊喪命的事件掀起熱議。大眾得知相關訊息的管道多半來自新聞報導,但你有注意到媒體以什麼角度陳述整起事件嗎?從標題到內文中當事人的話語權,是否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當媒體不被人民擁有,第四權怎麼彰顯?——為什麼台灣人民需要「公共」媒體

二十多年來,媒體生態已從黨國的禁錮下解放,經歷資本市場的汰換,亦因傳播科技進步紛紛促成轉型。

今日的大眾媒體卻從人民的「看門狗」成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三器新聞、內容農場、聳動標題、腥色畫面⋯⋯為人詬病的「媒體亂象」層出不窮,無法確知是哪個時間點開始,也未能預見解決的那一日。

民營化能救台鐵?從日本經驗思考台鐵轉型魅影

「嗶——」

印象裡,小時候要搭火車前必須將票遞給剪票員,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自動化票口閘門取代了那位在我的票上打個洞的人。台鐵的歷史超過百年,民眾以其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亦遠多於甲子。

然而, 台鐵背負得不只有歷史歲數,還有超過一千三百億的負債。

電力市場自由化,Yes or No? 國營/民營是非題之外的修法方向討論

汽車駛出雪山隧道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們開在一條綿延的山路上。遠方一道白色的煙霧冉冉上升。「那就是我們的測試井。」台大機械系能源實驗室的林子淵從駕駛座上轉頭對我說。

位在清水地熱園區的這口測試井,是為了讓實驗室團隊更熟悉地熱發電整套系統而運作的。今年夏天,它很有可能成為政府1980年代相關實驗計畫停止後,第一座供電進入台電電網的地熱發電廠。

第 3 頁 / 共 20 頁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