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嘗試分析過去這16年間,台灣媒體對於鄭性澤案的報導,探究這些報導,究竟說了什麼樣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如何可能影響了社會大眾對於鄭案的理解?
【逆思媒讀】第39期:小編(不)好當?新聞粉專的矛盾大對決
當小編們絞盡腦汁想吸引你的目光時,卻可能讓新聞傳播出現更多問題,你注意到了嗎?這些「行銷新聞」的小編與其他的小編相較又多了哪些責任?快跟著逆思媒讀,一起深入矛盾大對決的戰場一探究竟!
【逆思媒讀】第38期:Facebook打擊假新聞,有可能嗎?
臉書三不五時和假新聞宣戰,但千變萬化的不實資訊依舊流竄,這場戰爭真的有結束的一天嗎?今天的逆思媒讀,就和我們一起看看臉書和假新聞間糾結的命運吧!
一篇能源報導,到底要說故事還是塞資料?
「媒體在進行能源報導時應該加上特定議題的倡議嗎?」
「要怎麼做才能讓能源報導突破同溫層?」
這是之前Clean Energy Wire(以下簡稱CLEW)在一場能源媒體跨國交流會中拋出的兩個主要問題。筆者於〈鉅變的全球能源結構中,我們需要怎樣的媒體識讀與媒體〉一文中,已經對第一個問題做了詳細討論,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討論第二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同為與會者之一的Craig Morris在去年年底寫的一篇文章起始。
新聞在播,周圍的跑馬燈要有——電視畫面的視覺暴力
習以為常的新聞排版是否有其不合理的地方?當我們被複雜的版面干擾時,也連帶干擾我們了解當前播報的新聞內容。
伸張正義還是製造對立?警察密錄器如何影響大眾認知
好萊塢般警匪對峙的場景總令人看得熱血沸騰,但當這些畫面不是出現在電影院,而是來自現實中警方剪輯過後的密錄器影像,再透過媒體報導傳播到你我的眼中。身為閱聽人,又該以什麼心態看待這些新聞?
傳統敘事崩解吧!歡迎來到「三維傳播空間」
AR和VR導入新聞,把互動性及臨場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並使閱聽人能有著參與的共鳴。但當虛擬元素在新聞產製場域擴張時,新聞的真實性又該被如何詮釋呢?
這樣的新模式融入在傳播領域的敘事方式中,相對於「傳統」新聞傳播平面的互動模式,該如何重新反思新聞傳播所給予我們的「真相」呢?
從艾瑪華森事件談乳房解放
2017年3月,英國女星艾瑪.華森(Emma Watson)登上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封面,同時拍攝了一系列時尚照。其中,一張她身穿白色鏤空披肩的照片在網路上引發不少討論。先是英國廣播公司電台主持人茱莉亞.哈特利布魯爾(Julia Hartley-Brewer)在推特上發文諷刺艾瑪.華森言行不一,隨後亦有人批評露胸行為有違她一貫的女性主義者形象。
【逆思媒讀2.0】第31期:電視新聞國際觀大比拚
你常看電視新聞嗎?你是否曾聽過「電視都在報XXX,都沒有國際觀」的批評?這樣的批評究竟是刻板印象,還是電視新聞真的沒有國際大事呢?就讓我們從新版本的懶人包來一探究竟吧!
人才?勞工?同條法律,外籍工作者面對的不同保障
相比對外籍白領族在工作待遇上的積極、大幅度改革,外籍藍領——也就是那些平時被社會以「外勞」、「移工」所稱的勞工們——的需求和訴求反倒是緩慢、被動、淡漠許多。藍領外籍工作者長期面對的勞動環境、薪資條件、人權保障等問題依然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