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的能使人翻身? -「個人推薦」加劇階級複製現象

個人推薦這樣的入學管道,最大的特點就是使個人特色得以被看見、被放大,教授們不再只是透過考試成績去評估考生,對於面試、備審資料的審查,使教授不再只看到抽象的成績,還可以看到具體的個人特質,這樣的方式固然有其優點;然而,這種將個人特色不斷放大的入學管道背後也隱含著許多問題。

教育商品化,真的不好嗎?

「教育的理想是公共化,可是制度設計上公共和市場不必然衝突,在各種領域上都能看到公共的價值在某些時候是可以透過部分的市場化跟私人的發展來達成,所以不一定只能二分法。」在移民法、勞動法和教育法等等領域有所專研的政治大學教授廖元豪強調,「公共化不等於政府化,極端的市場化和國家化在理念上有危險,就現實面而言在台灣也做不到,所以如何混合才是重點。」

高等教育中的學用落差 -學以致用抑或學非所用

一方面學生抱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就業後在大學習得的技能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企業主卻大嘆尋無人才,大學四年,年輕人投入了美好的青春年華,離開校院之後,卻不能得到利用。現代高等教育中,學與用之間的關聯,值得深思。

學費背後隱藏的事實:教育公共化與市場化的角力

大學生在畢業後,即將面對競爭力高的就業市場,大量人力資源的湧入,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其發展的位置。有些人不得不面對轉換軌道的現實,或者迫於生活壓力,在過勞的就業環境中工作。許多學生畢業即背負學貸壓力,妄論生活品質優劣,只求滿足在都市裡的基本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