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媒體不被人民擁有,第四權怎麼彰顯?——為什麼台灣人民需要「公共」媒體

二十多年來,媒體生態已從黨國的禁錮下解放,經歷資本市場的汰換,亦因傳播科技進步紛紛促成轉型。

今日的大眾媒體卻從人民的「看門狗」成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三器新聞、內容農場、聳動標題、腥色畫面⋯⋯為人詬病的「媒體亂象」層出不窮,無法確知是哪個時間點開始,也未能預見解決的那一日。

民營化能救台鐵?從日本經驗思考台鐵轉型魅影

「嗶——」

印象裡,小時候要搭火車前必須將票遞給剪票員,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自動化票口閘門取代了那位在我的票上打個洞的人。台鐵的歷史超過百年,民眾以其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亦遠多於甲子。

然而, 台鐵背負得不只有歷史歲數,還有超過一千三百億的負債。

電力市場自由化,Yes or No? 國營/民營是非題之外的修法方向討論

汽車駛出雪山隧道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們開在一條綿延的山路上。遠方一道白色的煙霧冉冉上升。「那就是我們的測試井。」台大機械系能源實驗室的林子淵從駕駛座上轉頭對我說。

位在清水地熱園區的這口測試井,是為了讓實驗室團隊更熟悉地熱發電整套系統而運作的。今年夏天,它很有可能成為政府1980年代相關實驗計畫停止後,第一座供電進入台電電網的地熱發電廠。

眾聲喧嘩的公民力量——一窺公民影音產製概況

筆者訪問社團法人非營利組織「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以下簡稱公庫)記者楊鵑如,以及Peopo公民新聞平台」(以下簡稱Peopo)召集人余至理、企劃王建雄,藉其經驗分享,嘗試梳理以新聞報導為主之公民影音產製上、中、下游可能會遇到的障礙,並藉由他們的經驗分享探討相關議題。

社會影像發聲筒——紀錄片發展現況反思

台灣紀錄片產業走在看似成長的道路上,仍然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許多紀錄片工作者常會被質疑「拍紀錄片能夠賺錢嗎?」在教育方面也常聽聞紀錄片人才出現斷層的現象;紀錄片產業在進步的同時,仍然有許多對於這個領域的懷疑。究竟紀錄片產業面臨的問題有那些?筆者整理出以下紀錄片產業面臨的幾項問題……

教育真的能使人翻身? -「個人推薦」加劇階級複製現象

個人推薦這樣的入學管道,最大的特點就是使個人特色得以被看見、被放大,教授們不再只是透過考試成績去評估考生,對於面試、備審資料的審查,使教授不再只看到抽象的成績,還可以看到具體的個人特質,這樣的方式固然有其優點;然而,這種將個人特色不斷放大的入學管道背後也隱含著許多問題。

教育商品化,真的不好嗎?

「教育的理想是公共化,可是制度設計上公共和市場不必然衝突,在各種領域上都能看到公共的價值在某些時候是可以透過部分的市場化跟私人的發展來達成,所以不一定只能二分法。」在移民法、勞動法和教育法等等領域有所專研的政治大學教授廖元豪強調,「公共化不等於政府化,極端的市場化和國家化在理念上有危險,就現實面而言在台灣也做不到,所以如何混合才是重點。」

高等教育中的學用落差 -學以致用抑或學非所用

一方面學生抱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就業後在大學習得的技能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企業主卻大嘆尋無人才,大學四年,年輕人投入了美好的青春年華,離開校院之後,卻不能得到利用。現代高等教育中,學與用之間的關聯,值得深思。

學費背後隱藏的事實:教育公共化與市場化的角力

大學生在畢業後,即將面對競爭力高的就業市場,大量人力資源的湧入,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其發展的位置。有些人不得不面對轉換軌道的現實,或者迫於生活壓力,在過勞的就業環境中工作。許多學生畢業即背負學貸壓力,妄論生活品質優劣,只求滿足在都市裡的基本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