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文化】音樂不簡單:淺談獨立音樂的困境

圖片來源:https://tw.streetvoice.com/doubleblack/designs/370075/
圖片來源:https://tw.streetvoice.com/doubleblack/designs/370075/

文/葉承彥

近幾年,伴隨著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的走向,出現了一群十分獨特的藝術家,他們拒絕迎合主流市場的喜好,專注於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在音樂這一塊,我們常稱其為「獨立音樂人」或「獨立樂團」。

在其作品中,我們一向習慣的愛情元素和大眾風格比重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議題、弱勢族群、環保意識、動物權益等等。他們也在歌曲中反映時下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茫然、亦或憐憫被埋沒於都市中的人民苦楚……深入欣賞其作品,我們不僅會驚訝於他們的才華洋溢,更不免尊敬他們的毅力,在音樂這條艱困的道路上,即便受到許多阻力,他們也從未輕言放棄。

事實上,台灣在流行音樂市場擁有相當產值的同時,默默無聞的小型樂團、獨立音樂人因經費不足而難以為繼的情況亦時有所聞。父母反對子女走上音樂這條路仍是能普遍觀察到的現象,是因為社會觀念,或是獨立音樂創作者的前途確實令人擔憂?

本篇報導透過採訪目前就讀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大學部四年級的羅智杰同學、曾擔任「那我懂你意思了」樂團鼓手的陸大爆、好樂團、天梯樂團與Hello Nico樂團,嘗試解析獨立音樂創作者現今所面臨的主要難題是什麼,並試圖探討為達成這些音樂人的初衷,未來可能的解方與前進方向。

會走上音樂這條路的原因,基本上大同小異,不外乎玩音樂很快樂,或是如同好樂團的主唱許瓊文所說:「唱歌可以說是我的自信來源,也可以說是我人生價值的一部份。」然而,隨後他們卻都面臨各種不同,無論是來自父母、社會,或是生活和經濟壓力等問題,有時候他們更必須要面對並非單純創作音樂的挑戰,比如樂團的經營和宣傳等等。

圖片說明/逆思成員訪問好樂團的過程。
圖片說明/逆思成員訪問好樂團的過程。

父母的反對,常是音樂人最開始須面對的問題。天梯樂團的吉他手「殭屍」在組團初期,曾經帶著一顆籃球去練團,居然是因為要告知母親出外打球,才不致被懷疑。似乎上一輩的父母師長,對於玩音樂或是樂團活動都持否定的態度,原因為何?

上一代的生活條件導致父母較沒有如今日這麼充裕的休閒活動,也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Hello Nico的吉他手詠恩認為:「父母對很多東西的認知尚停留在他們那個時代,當時他們比較不會接觸音樂,因此也不瞭解。」他也提及:「可能三四十年前的樂團,會出沒的場所大概就是night club等地方,而傳統上對夜生活的印象一向不好。」

即使在現在觀念已經改變,父母對音樂的認識仍十分有限,貝斯手信伯就說了一件趣事,詠恩的親戚,知道詠恩在組樂團,就認為他以後要成為五月天,而詠恩則感嘆,他表弟在賣手機,為什麼就不是打算要成為王雪紅呢?(笑)

圖片說明/逆思成員與Hello Nico成員合照。
圖片說明/逆思成員與Hello Nico成員合照。

經濟壓力也常是音樂人需要面對的困境之一。事實上,在臺灣所謂的全職樂團少之又少。Hello Nico的所有團員都有非樂團的兼職,信伯認為:「如果單只靠樂團收入,幾乎不可能在臺北租房子。」天梯樂團則表示:「練團或是演出等維持樂團日常運作都不會很困難,但是將創作錄製成作品時,現實成本就會成為理想品質的最大阻礙。」

綜觀臺灣的樂團生態,也常聽聞樂團成員因為個人生涯規劃而退出,實際原因則是因為,在無法只靠樂團生活的情況下,被迫選擇一份薪水穩定的工作,音樂只能被視為工作之餘的休閒娛樂。即便如此,好樂團的吉他手張子慶仍堅定地說:「不管未來是什麼職業,我都不會放棄音樂。」

圖片說明/天梯樂團團練。(來源:天梯樂團粉絲專頁)
圖片說明/天梯樂團團練。(來源:天梯樂團粉絲專頁)

未來打算往編曲路線發展的羅智杰認為:「音樂人所面臨的困難,有很大程度的原因和臺灣的音樂市場不夠成熟有關係。大家只關注創作者的名氣,演出時只看歌手,或是研究歌詞──嚴格來說,歌詞應該是文學;其中的音樂性卻總是被忽略,因此主流音樂始終停留在搖滾或是流行音樂等所謂的『芭樂歌曲』。」

羅智杰也舉了日本為例子:「日本的音樂比起臺灣非常多元,比如大家常常聽過的同人創作,且銷售成果極佳,但是在臺灣,默默無聞的音樂人即使做出很厲害的音樂,也不會受到關注。」好樂團就認為除了創作以外,宣傳和行銷也非常重要,因此他們十分重視粉絲專頁的經營,以及每一次的受訪機會。

而同樣是對於臺灣的音樂市場,陸大爆則提及了現在非常有名的滅火器樂團,其粉絲專頁卻只有約十八萬的讚數。然而他翻了許多所謂的「網路正妹」的粉絲專頁,卻大多超過五十萬的讚數。「我們這些有接觸非主流樂團的人,都認為像是滅火器這樣的樂團已經是天團等級了,但實際上知道的人也不能算很多。」他感嘆。「這很自然,大家本來就會偏好特定東西,像我們這麼努力在做音樂,但是不聽的人就是不會聽。」

音樂市場不夠成熟的情況也可以透過與電影市場做比較,從而得到比較明顯的結果,天梯樂團舉了live house和電影院的對比,兩者同樣面對串流媒體興起、盜版猖獗的情況,但是大家普遍都能接受付一筆小錢來換取較好的電影觀賞品質,卻不會在音樂方面有這種普遍思維。因此他們也希望,觀眾未來能漸漸將進live house聽演出變成種習慣。

要如何改變這種音樂生態呢?羅智杰希望,臺灣的聽眾可以多關注或認識一些比較不同的音樂,「主要還是希望聽眾們自己要改變。」而張子慶認為,可以在學校的教育加入一些現代的多元曲風,教導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陸大爆也認同這個想法,並舉了閃靈做例子。事實上,有很多人在初次接觸這類重金屬樂團時,是沒辦法接受,甚至會排斥的,因為以前學校沒有教,大部分的人也不瞭解。

圖片說明/逆思成員訪問陸大爆。
圖片說明/逆思成員訪問陸大爆。

綜上所述,臺灣的獨立樂團以及非主流音樂人,面對的困境除了父母對音樂的反對以外,臺灣主流市場太過狹隘也是重要原因。父母對音樂的認知來自他們當時的生活背景,也許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但是我們仍可以努力讓他們理解。

比如許瓊文的父母一開始會擔心,以為唱歌就是要當藝人,但是慢慢也能接受。陸大爆則是和原本反對的母親約定,在一年的時間內,若無法有所成就則放棄音樂,卻也在之後闖出了名堂。

臺灣的音樂市場也必須有所進步,除了希望聽眾可以關注除了主流市場以外的其他音樂類型以外,也能不吝給予音樂人實質上的幫助,比如參與樂團的實地演出等等。此外,在學校課程中加入介紹音樂的相關課程,或是開設相關系所也十分重要。「師大擁有全臺最頂尖的音樂系,但直到近幾年才開始重視流行音樂的重要性並將之納入課程的規劃中。」羅智杰表示。

無論如何,音樂這條路目前在臺灣仍不算非常好走,臺灣的音樂市場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伴隨新興樂團雨後春筍般出現,年輕一輩的觀眾已經開始漸漸可以接受不同以往的音樂,未來的音樂市場仍然值得期待。羅智杰則勉勵大家:「有夢就追,有熱情就不要放棄,但是一定要考慮過很多之後再決定要不要進入這一行。即使不在這一行,音樂也可以陪伴你一輩子。就像我哪一天也許改走別條路,我也絕對不會忘記自己在家裡做音樂的那一份感動。」

圖片說明/羅智杰於工作室。(本人提供)
圖片說明/羅智杰於工作室。(本人提供)

{逆思小百科}

何謂獨立,何謂非主流?

「獨立」與「非主流」這兩個詞,常常被媒體使用在樂團的分類上,其定義卻往往模糊不清,兩者也常常被混用和誤解。

「非主流」一詞,相對於市場上的「主流」,其定義如同天梯樂團所認為的:「主流音樂是取決於相對多數的聽眾,所以當他們選擇改變時,主流音樂也會跟著替換;如果大家喜歡聽古典樂,那古典樂就會成為主流音樂市場。」就目前來講,臺灣的主流市場大概比較偏向流行音樂和搖滾曲風。

「獨立」的定義更難界定,如果其定義是意味音樂人能夠獨自完成整份專輯,陸大爆認為:「從創作、錄音、混音直到發行都一手包辦,難道自己開公司的周杰倫不算嗎?其實當我們提到獨立的時候,幾乎等同於是提到非主流了。」

也許「獨立」這個詞是被用來描述一個音樂人拒絕迎合主流市場,專注於有深度的音樂創作的美名。而社會習慣將事物加以分類,藉此縮短認識他們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是重要的原因。只是其定義模糊不清,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大部分的音樂人都認為不用過於執著做出這些區分。Hello Nico的主唱宇婷認為:「每個東西都有其存在意義,如果刻意使用『獨立』或是『主流』等字眼,都是一種自我膨脹的行為。即使是我不喜歡的音樂類型,也會有人在裡面找到深刻的意義,都有其存在價值。」信伯也表示:「我不會分主流音樂或是獨立音樂,我認為沒有差別。」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