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眷念】三井倉庫遷不遷?西區門戶計劃與文化保存的衝突

圖判說明/三井倉庫一景。
圖判說明/三井倉庫一景。

文/黎育如、邱姵慈

忠孝西路是台北市最為繁雜的交通路段,由於台北車站坐落於此路段上,讓來來往往的過客,不論是在地人還是觀光客,通行於忠孝西路上,都對台北留下了繁忙的印象。

忠孝西路猶如台北市的生命動脈,支撐起了一個城市的運輸系統,早在清代,忠孝西路並非道路,而是台北城廓的牆址,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才拆除北城牆,並以舊城牆原有範圍做為臺北環城道路的「三線路」,在當時,由於該路段富有異國情調,而又被稱為「東方小巴黎」。而這段道路發展至今,成為了目前你我記憶中熟悉的忠孝西路。

於1982年完工的忠孝橋引橋,雖然紓解了鐵路地下化前的交通瓶頸,但卻為北門的百年風華帶來了三十幾年的陰影籠罩。今年二月,台北市政府為了邁出「西區門戶計畫」的第一步,而大動作執行拆除了忠孝橋引橋。西區門戶計畫為近期市府大規模的開發與重整計畫,隨著捷運機場線的逐步開通,台北車站周遭需做土地利用的重整,忠孝橋引橋的拆除,宣示了市府欲藉公共運輸路線的規劃來重現「北門意象」,然而在計畫的過程中,卻引發了位在北門旁歷史建築「三井倉庫」的遷移危機。

三井倉庫遷不遷,市府與民間未達成共識

「不要對530位民眾的意志視而不見!」民間團體「搶救北北三」(北門、北三線、三井倉庫),在第78次文資審議會中高舉標語抗議,要求市府原址保留三井倉庫,並提出新的北門規劃方案。

面對三井倉庫的遷移危機,搶救北北三從去年就開始積極參與多場工作坊,在今年發起北門周邊區域的文化景觀提報,然而在三次的文化資產審議會中,都發局與交通局分別以北門廣場整體規劃以及交通安全等理由,堅持將三井倉庫由原址向後遷移51公尺,因此市府與民間團體在這三次會議中無法達到共識。

在3月30日第79次文資審議會中,台北市副市長同時也是會議主席的鄧家基,為了平緩「以市府方案做為決策」之共識所引發的反彈聲浪,他裁示文化局組建平台,就各個方案進行公開透明的辯論。

三井倉庫,於2011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對於其設施、用途卻一直缺乏明確的資料。但近年來,陸續出土的資料都揭示了,三井倉庫是日治時期殖民經濟的重要見證,在城市空間上同時也是大稻埕藉由北門通往城內的重要節點。搶救北北三的成員林奎妙在文資審議會上多次表示,「配角也很重要」,堅持市府的計畫不能只「重北門而輕三井」。另一位成員賴霧流也表示:「西區門戶計畫很理想,但不夠全面」,他認為這是都市規劃、都市設計者的理想,但卻缺乏歷史文化與生態的全面思考。

然而,在市府團隊的思維中,兼顧整體的願景計畫才是最好的施政方向。都發局局長林洲民在會議中多次以自己也是文資委員的身分做擔保並且表示:「遷不遷移不是重點,重點是經過整治後是否是好的文資環境」,同時也認為歷史建築是可以依都市計畫而應變遷移的。

民間團體:應實施真正的人本交通

面對交通局一再提出北門周圍交通失事率節節升高的數據,搶救北北三一再呼籲:「交通是會變的,但文資是不會變的」。民間各界人士多次表達保存原址的心聲,認為應連結北門、撫臺街洋樓、台北郵局、鐵道部、三井倉庫,保存各個建物原址,完整建構北門周遭的空間意象,交通問題應依靠「時間」解決,先進行交通減量,而非急於建築北門廣場。

市府團隊主張建置北門廣場徒步區,並宣稱徒步區的構想是為實踐「人本交通」的概念,對此,賴霧流表示,市府並非真正了解「人本交通」的意涵。真正的「人本交通」,應是使交通量減少,使大眾改用步行或搭乘交通運輸工具以取代車輛通行,而非如市府的作法:汽車一樣多,卻犧牲周圍景觀,建置北門廣場徒步區。

因此針對交通問題,甚至大至整個西區門戶計畫,民間團體甚至質疑西區門戶計畫究竟是「誰的門戶」?最後機場捷運的終點站雙子星大樓,似乎是為觀光客做準備的,因此可以徒步的人行道、附近交通變得相當重要,儼然就是為觀光經濟所創造的「門戶」。

目前政府與民間各主要都市計畫方案圖

文資保存,重在彰顯歷史

在文資審議會中,文化局和文資委員多次表示,文資的保存應看重其日後的「可親性」以及「保存方式」,文化局副局長田瑋也於會議中表示「原址是保存,遷移也是保存,重點是歷史的彰顯」。

針對三井倉庫應考慮其修復後活化再利用的方式,市府團隊也曾提出往後計畫將三井倉庫做為城市的「記憶倉庫」,與北門廣場結合成讓人民得以親近的建物。此外,文資委員蔡元良針對民間團體提出的新交通方案表示,此方案相當「拙劣」,他認為若是把古蹟以安全島的形式來呈現,人民還需跨越三線道或四線道才能親近,對他來說古蹟應是要「可即」的,因此直接批評民間方案非常不合適。

但對於民間的文資團體來說,優先考量的應是保存與修復,政府應當成立歷史考察專案小組,探討三井倉庫之去留與活化的方式。賴霧流認為,三井倉庫附近是早期貨運交通的結點,保存方式朝向完整呈現台灣倉庫歷史的方向,應是較好的選擇,不能因為一個計畫而犧牲掉文化資產本身的價值。

市府承諾公開溝通,民間團體譏:水族箱式民主

在第79次的文資審議會中,由於多方意見遲遲無法達成共識,主席鄧家基企圖強行以市府方案做為「共識」,市政府強硬的作為,除了引來民眾的批判,文資委員黃英霓,更在會議上公開痛心表示「這樣的共識是有高層來溝通、干預所做出之專業判斷」,同時也表示相當不滿文資法中缺乏對歷史建物維護的相關規定。

觀察整起事件的始末,賴霧流也認為文資審議會在制度上有很大的缺失,「文資審議會,應該是要來審政府的」,但在第77次文資審議會中,卻出現了由都發局局長親自擔任文資委員的情形,市府不避嫌的任用都發局內部人士為文資審議委員,顯見其不夠公正客觀,故他批評說:「審議會是市府團隊的橡皮圖章,當這些支持市府的審議委員聲音只有一個的時候,審議會就形同虛設。」

針對三井倉庫是否遷移一案,各方都仍在尋求共識,市府各局處也承擔相當大的職責與輿論壓力。鄧家基在79次文資審議會上最後表示,市府將以「公開溝通」的態度來討論三井倉庫之文化保存,但對於民間團體來說,民眾與市府溝通向來都像是「民意丟出去就石沉大海」。搶救北北三團體更嘲諷此為「水族箱式審議」,民眾就像是水族箱的魚,可以看得到政府在做什麼,但卻無法做改變,政府能隨時發聲,但民間卻不行。

圖片說明/水族箱式民主:北市府主張「公開透明」,因此民眾得以透過玻璃窗觀看文資審議會的進行,並透過寫發言單入內用三分鐘陳述意見。然而民間團體「搶救北北三:北門x北三線x三井物產舊倉庫」成員表示,此做法仍無法確實反應民意,此為「水族箱式民主」,看得到議會的進行,卻只能被困在水族箱內無法表達民意。
圖片說明/水族箱式民主:北市府主張「公開透明」,因此民眾得以透過玻璃窗觀看文資審議會的進行,並透過寫發言單入內用三分鐘陳述意見。然而民間團體「搶救北北三:北門x北三線x三井物產舊倉庫」成員表示,此做法仍無法確實反應民意,此為「水族箱式民主」,看得到議會的進行,卻只能被困在水族箱內無法表達民意。
圖片說明/針對三井倉庫遷移爭議的多方觀點整理。(本文作者自行繪製)
圖片說明/針對三井倉庫遷移爭議的多方觀點整理。(本文作者自行繪製)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