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報導】印尼手藝:新移民的美味與哀愁

文/蔡憲榮、莊椀茹  

在國外旅行,若能品嘗到家鄉美食,會是一種驚喜與欣慰。然而對於早已扎根臺灣的大量「新移民」來說,那些我們看來新奇且帶著異國風味的食物、商品卻是族群向心力與鄉愁的來源。

截至2014年9月底,源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已近14萬人,在臺灣呈現出多元生活樣貌,且與流動性高的移工不同,他們透過婚姻,以更深廣的程度進入臺灣社會,並擁有創業的機會。卻也因此,新移民面臨著更複雜難題。長久下來,同時作為臺灣社會觀察者的他們也對生活環境累積許多細緻、真誠的看法。

臺北車站作為交通樞紐,時有移民工流動聚集,尤其假日含納了大量的印尼移工。在Y區地下街靠近北門捷運站側,即開設了數家印尼餐廳服務來往移工與旅客。此次專訪「新美心印尼餐廳」裡,一對先後嫁到臺灣並協力經營餐廳的姊妹,看她們如何以餐廳錨定移民生活,而在十多年的經營裡,原本新鮮的盼望又被釀造成怎樣的感慨?

位於台北Y區地下街末端的新美心不只是印尼菜餐廳,同時也是家人、親友親密互動的空間。姊妹倆遠嫁前都曾以外勞身分在臺工作,因緣際會各自在工作時邂逅臺灣丈夫,也因此開展兩人的故事新頁。從移工轉換為新移民,生活壓力並沒有降低,為了支持家庭經濟,也為了「賺點錢,讓自己感覺更自由一點」,她們與其他同樣嫁到臺灣的姊妹們合力在臺北車站租下店面,販售熟悉的家鄉味。

原先連同新美心等印尼餐廳,其實本來都開設在台北車站的二樓美食街,直到微風廣場進駐,這些店家被迫分散到北平西路的「印尼街」與台北地下街兩地。儘管被迫轉移,兩地基本上還是各自「群聚」著。

除以經濟學「群聚效益」理論解釋外,印尼人的性格也有影響作用。新美心餐廳的妹妹陳筱茹告訴我們,「我們印尼人比較喜歡一群人的那種,如果是你在外面自己一個人開一間,分開的那種,人潮比較沒有那麼多」印尼人生性熱情、喜愛與親朋好友團聚,在工作之外,也亟需人情往來的時間與空間。這些商店除了是移工、移民在台灣的大餐廳,也是他們情感匯流的大客廳。

隨和、知足與慵懶是臺灣社會普遍對印尼人的刻板印象,若平日造訪地下街末端的印尼商店群,從稀疏的座位間望向印尼姊妹們悠閒的神情,或許會加深這類印象。

然而,在平靜之下,潛藏著與日俱增的壓力。遷出北車二樓,商店首先要在流失的人潮裡求生。經營初期,地下街末端的店租低於前中段的精華區,但相對的平日人潮也較少。只有假日與節慶,印尼移工匯聚到北車時,新美心的生意才活絡過來。

而這些印尼餐廳的位置與其吸引的假日移工人潮,恰巧對地下街的臺灣商店經營有正向助益。「生意不一定只影響到我們而已,其實你們台灣的生意也好很多,你懂我的意思嗎?因為他們(移民工)消費也是蠻高,消費的花費也是很多。」假日移民工往印尼商店流動時,也為其它店家帶來商機。

近來,北門捷運站開通,一般預期新闢人潮會改善經營狀況。然而陳筱茹說:「你們台灣人的想法就是北門開以後,生意會更好,房租也漲高,我的意思是,當捷運還沒動的時候,你們就覺得說生意會很好,房租就開始漲,問題是,搞到後來,真的開的時候,對我們來說,真的只有差一點點而已,差沒有多少。」

在這裡的印尼餐廳,客源平、假日浮動大,且需在持續上升的租金成本裡掙扎。地下街是首次撤退的據點,雖然她們坦承,假設地下街租金持續上漲,也不會排除再次轉移地點的可能。但再次撤退,可能意味著店家更分散的結果,這讓每個經營者變成孤島,除了營收銳減的風險外,這些商店整體所提供的社會功能亦大幅遞減。

就地下街來看,管理制度並沒有對新移民經營者施以歧視性措施,但相對地她們也沒有享受優待政策。那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她們奮力把持這份事業? 大致上東南亞(與其它地區)新移民是基於夫家傳宗接代需求、照顧臺籍配偶或其家人、增加臺籍配偶家庭的勞動力、外籍配偶母國家庭的改善、因戀愛而結婚等因素而組成新移民家庭。因此,新移民除了基本家務外,也要擔負起龐大的經濟壓力。正如陳筱茹所說:

我們嫁過來的沒有那麼好命,其實我們嫁過來很辛苦,也要自己賺錢,有時候還是我們要賺錢養老公,好命的住在家裡的,很少,大概100個裡面的1、2個。大部分我們還是要出來做事,因為娶我們外籍,大部分是親人不好,沒有錢的,所以才娶外籍的。如果身上很有錢,一定是娶的到台灣人的,因為今天你的特殊狀況,不是沒錢就是太老,不然就是怎樣的,一般人有錢有房有車的,你何必娶外勞,除非是自己去外面認識的,那個也沒幾個。部分娶越南、印尼的,一定是有特殊狀況的……。

這些壓力,使她們走出家庭進入職場。新移民在工作場域中呈現多元並陳的圖像,姐妹倆都說「嫁過來的,幾乎都在工廠,就是很多都在自助餐或是早餐店,或是像我們這樣開店的,開店沒有很多,還是有啦,開店一定是就是要有一筆錢才有機會」,作為家庭主婦反而是種奢侈。

新移民們乘著婚姻來到臺灣,除了疑懼與不安之外,也雜揉幾分期待跟想像。但多數的東南亞姊妹登島後卻受限在家庭無形的困境中,讓她們依然要扛起沉重的經濟重擔「有人問我說,我嫁來台灣很好嗎?其實我覺得都一樣,差別是,在印尼,沒工作,在臺灣有工作可以做……。」

台北車站地下街,堆著和善笑容端出香辣巴東牛肉的新移民姊妹,表面看來是帶著異國色彩的日常商業互動關係。但深入探究,背後彰顯的是臺灣的社會結構現況,與其所導致的新移民弱勢處境。可到了最後,為了家庭,也要把無奈與煩悶放在其次,平衡生活裡的希望與劣勢。就像一道融會各國飲食文化的印尼菜,即便在臺灣,依然能讓造訪新美心的每個人,嘗到均衡而精彩萬分的美味。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