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柏寬、莊椀茹/綜合報導
順著金萬萬名店城老舊的手扶梯拾級而上,May阿姨整潔而明亮的小店,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這家小店賣的全是菲律賓在地的美食,有菲律賓酸湯、肉球,也有難得一見的摩摩渣渣。
和幾個夥伴一起辛苦工作的身影,正是May阿姨每天的例行公事。這天正好是禮拜日,May阿姨顯得特別忙碌,她正忙著準備食材,迎接那些只有週日才有機會放假休息的菲律賓移工。
來台灣已有20年的May阿姨,一開始來到台灣,從事的是看護的工作,也當過吧檯小姐。不過,她不是華僑,更不懂中文,更從來沒想過會在台灣開店。
離家,只想替媽媽養家
「當初會想來台灣,其實我的夢想是幫媽媽分擔工作。」May阿姨說,由於媽媽在她小時候,就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她想著媽媽年紀大了,也該退休回菲律賓了,而她大學正好也念護理,因此一直希望能來台灣接替媽媽的工作,「希望能換我來養家!」
然而,這種心願不但沒有成真,May阿姨甚至在來台灣的第一年裡,從來沒有見到她的媽媽。
「當時的我真的是太天真了,對台灣根本不懂,我傻傻地以為,來到了台灣,我就能見到媽媽。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媽在高雄,我在台北,我們分隔兩地,一南一北,而看護的工作又很繁忙,也根本沒有時間抽空和她見上一面,更何況是接替他的工作。」May阿姨自嘲地說著她這段荒唐的移工生涯。
這樣的歷程,反映著台菲兩國之間仲介制度和協調機構資訊的不對稱。May阿姨說,當時她透過POEA(菲律賓海外就業署)的仲介來到台灣,當時的她並沒有考慮太多,認為移工到了當地仍可以自由選擇雇主,也能「把媽媽的工作換掉」,但她萬萬沒有想到,她的想法根本無法實現。
《就業服務法》第53條規定,外籍移工不但不能要求轉換雇主,也不能自由選擇雇主,來到台灣反而讓May阿姨比以前更難見到媽媽,直到一年過後,她才有機會見到媽媽,說服媽媽回菲律賓,換自己養家。

雇主牽線:看護工落地生根,聖多福街區小吃創業
談起在台灣當看護工的過程,May阿姨倒是滿心喜悅。她說,看護是她喜歡的事,而她遇到的雇主,對她的表現也相當信任,她和雇主的關係很好,也因此和他們家成為了朋友。
久而久之,從一開始對中文一知半解,到現在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May阿姨對於在台灣的生活,也漸漸能夠適應。透過雇主朋友從中介紹,May阿姨認識了會說菲律賓大加洛語和英語的老公,他們共組家庭,也轉換了工作環境,在台灣落地生根。
從移工變成台灣人,May阿姨來到金萬萬名店城,開始了她的創業歷程。會選擇在金萬萬開店,其實是因為這裡緊鄰著菲律賓人在台灣的聚集地——聖多福教堂,May阿姨希望用她做家鄉好菜的手藝,開始一個不同的人生。
說到聖多福教堂,就不得不提這個街區的特色。過去聖多福教堂為了因應越戰期間駐台的美國大兵設置英文的彌撒時段,此慣例一直延續下來,到了1990年代,政府引進了外籍移工,有著英文彌撒的聖多福教堂成為了菲律賓人週日的聚集地,進而形成了「菲律賓區」。
現在,這裡是菲律賓華僑和移工最常假日最常聚集的地方,該教堂不僅有以菲律賓語作為禮拜語言的彌撒會,周遭更形成具有菲律賓風情的各類餐廳和雜貨鋪,漸漸成為菲律賓移工釋放壓力的後台,更是菲律賓人在台灣的「故鄉」。
能在一個疏遠的文化中,再次找回家鄉的感覺,May阿姨的餐廳,成為了移工們最愛拜訪的小店。他們吃著菲律賓酸辣的料理,開心時甚至來上一碗加上冰淇淋的摩摩渣渣,正是假日時最好的享受。而May阿姨就好像看著過去的自己一般,希望讓移工在休息時,能這麼開心地吃著家鄉的滋味。
May阿姨和她的老公,努力地生活著。雖然金萬萬的空間不大,也不似大樓窗戶外頭中山北路的店面華麗,但這些日子卻也過得平凡自在。
訪問結束前,我問May阿姨,未來會繼續待在台灣,還是會回到菲律賓的老家呢?她想了想,她告訴我,也許退休後,還是會回到菲律賓吧!畢竟,那裡有著更多家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