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顏東白 編輯/郭彥霆、王映涵
你知道自己學校用電狀況以及節電的情形嗎?逆思做為鼓勵閱聽人翻轉主流媒體產製形式的另類媒體,這一次和台大氣候行動社合作,想深入調查台灣大學校園用電與節能政策現況、評估優劣利弊,並且提出以學生的角色適合進行的政策倡議。這個同時結合報導者、研究者以及倡議者等多重身份的媒體產製實驗,期待能讓大家對於落實節電的行動產生更多的想像,接續逆思媒體識讀第十八期〈媒體呈現下的氣候變遷〉的弦外之音,討論如何將零碎化、個體化的節能論述聚集成更大規模的倡議能量。
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主要是根據和台大總務長王根樹老師、副總務長徐炳義老師以及能源小組黃逸群先生等人的訪談內容,介紹學校過去十年來已經、進行中、或正在推動的節能政策,讓讀者對於本議題有第一步的了解。
台大的電力使用趨勢與全校節電目標
如果問台大用電量的成長情況,很多人直觀上一定都會猜想大概是如火箭般年年飆升吧!不過其實,自西元2009年開始台灣大學的總用電量就持續下降。
持續下降的主因,副總務長表示是因為各個科系和行政單位必須開始分攤部分的電費。從2009年起,各系所必須支付自己用電電費的15%;到了2014年這個比例已經上升至22%,而且副總務長認為隨著台電的電費調漲,這個比例只會越來越高。
「電費因為前幾年都有大幅度的調漲(2014、2015除外)…學校的電費,我們從15年前,一年不到2億5千萬元,現在已經是每年4億6千萬元左右。」
總務處另外也訂了全校性的節電目標,並且要求各系進行節電;如果用電量超過2009年最高峰時的規模,超額的用電就必須由各系自己負擔。而這個節電目標的依據是行政院在2007年頒布的「四省專案」~從2007年到2015年,台大每年用電負成長率必須在1%以上,而2015年的用電量必須比2007年的用電量少10%。雖然最後全校的用電量只減少了4.17%,然而副總務長認為如果只看既有校舍的話,就算達成目標(大約減了12%)。「有一些新增館舍的用電量是比較難以克服的,不過我們也都有在推動。」
值得注意的是,副總務長並沒有說明下一階段,也就是從現在到2025年,配合台灣能源轉型關鍵期,學校會制定的具體節能目標為何。
[1] 「四省專案」是行政院於2007年提出,針對各級公家機關的用水、用電、用油、用紙等能資源消耗情況所提出的節約規範,其目標時程定在2007年到2015年。
[2] 根據能源局的說法,接下來十年到2025的時候,台灣將轉型到再生能源佔發電總量20%、天然氣逐步取代其他高汙染火力發電、核電廠陸續除役的能源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成為另一項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
能源管理小組:專職校園節能政策、管理即時電力監視系統的單位
雖然校內師生們可能不清楚,其實總務處有一個專門負責校園節能政策規劃、監督以及考核的單位,即能源管理小組。他們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紀錄、分析全校的用電資料。在2008年,全校各館舍都安裝了智慧電錶,並逐時回報資料進入全校的即時電力監視系統後,管理這個系統變成了小組的日常。事實上,也正是這個監視系統以及各單位的填報系統的建置,才有可能落實各系分攤電費的政策,並且開始用電負成長。
「這個電力系統是直接放在網路上,從我們那個首頁就可以直接進到系統,進去就可以看到每一個館舍的即時用電量。」副總務長說。「他可以利用這些資訊去了解他的用電行為,甚麼時候他忽然用電非常多,是不是跟他哪一個設備啟動了或怎麼樣產生關係;那他就可以把其他用電量移到其他時段去用。」
校園節電政策方向:各單位自主節能、總務處和能管小組鼓勵輔導
一句話來歸納目前校內的節電工作:總務處是透過系所分擔電費的方式,讓各單位感受到經費壓力,自主想辦法進行節電;而只要各系願意提出節能規劃或表達出節能診斷的需求,總務處和能源管理小組就會盡力配合,給予經費補助或者技術輔導。
比方說,從6、7年前開始,總務處就協助生命科學館的空調設備汰舊換新的工程。進行這個工程他們採取了和以往比較不同的採購方式。
「以前我們更換冷氣,更換的人是一個廠商,後來維護又是另外一個廠商;」副總務長說。「換冷氣的人只要設備過了、驗收完了就會離開,那設備耐用多久、品質好不好,是後來才會維護廠商才會發現的事情,他們又會說是前面廠商的問題。」
也因此,這次的合約形式改成更換空調的廠商,接下來十年也必須負責維護他安裝的空調。如此一來,實際上的節能效能就比較能得到保障。雖然生科館整棟館舍的節電率最後並沒有達到用電量改善達20%的目標,副總務長表示空調方面確實有大幅改善。
其實,在早期的一些變壓器等輸電設施的品質改善,以及全校路燈改裝LED等全校性硬體更新以後,目前總務處對於各單位的節能協助,也都是以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的改善為主。「我們的節電,節到一個極限以後,再來要怎麼節,只能盡量去從『有沒有更省電的設備』來談。你不能夠叫他不做事,所以你只能叫他換省電的設備。」

以過去台大全校單一建築年用電量最高的總圖書館還有現在年用電最高的凝態館為例,除了暫時難以改善的實驗器材用電以外,他們都有空調系統老舊,急需更換的問題。總圖在空調改善以後,2015年的用電量比2009年的用電量減少了大約1/3;凝態館則是因為空調設備大約20年沒有更換,耗能情形嚴重,但因為更新設備的花費評估下來大約需要6000萬到1億元的經費,物理系系方其實很躊躇。
[3] 能源使用密度(energy use intensity, EUI)是評估一個建築物耗能情況的重要指標,其定義為單位樓地板面積平均消耗能源量,故算法為該建築物的能源消耗總量除以該建築物樓地板面積。不同大樓大小不同,如果只看消耗能源的總量無法比較真正的耗能情況;另一方面,不同用途的大樓因為使用方式的不同,能源使用密度也會有先天上必然的差異,也不宜直接做比較。
制訂各科系、單位的節電目標?
「四省專案」除了對於各執行單位的用電成長率提出規範,也要求各執行單位建築物的能源使用密度低於各該建築物所屬分類基準值以下。所以我也很好奇各系會不會有類似這樣的目標。
「我們剛開始在訂校園的節電方法的時候,最早就有思考過EUI。我其實跟經濟部能源局問過,到底理學院、文學院、醫學院等等不同學系,他們的EUI應該如何計算?每一個系都會不一樣;而且每一個系都會有意見。你怎麼訂它都會有意見;所以其實訂不出來啦。」副總務長坦白告訴我們。

但是難道沒辦法拿全台相同性質的科系來做EUI的標準嗎?
「台大真的就是會跟其他的學校不同。」總務長表示。「我們學校很多研究生到晚上還是繼續在做實驗,所以,台大的冷氣經常24小時要運轉;別的學校可能會跟我們台大一樣是純研究型的大學,但他們的學生沒有我們多,做實驗的強度沒有我們強。」因此總務處還是以鼓勵自主節電、懲罰超額用電為主要的政策,而沒有強制定出各系的減量目標。
在分享完總務處和能源管理小組對於台大用電狀況和節電政策的立場與成果以後,我們開始來逐一討論他們在訪問中提到的各個面向。首先是用電資訊揭露的部分。
台大節電政策現況討論:資訊揭露部分
總務處在公開給大眾的用電相關資訊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營繕組底下的介紹網站,一個就是先前訪問提到的即時電力監控系統(不在台大校內進不去)。
就資料即時性的角度而言,每個小時一筆資料是非常完善的,然而這個系統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訪問當天我便有針對即時電力監測系統目前的一些問題做出提問。這些問題包括:並沒有將歷史紀錄公開(只提供當月的資料)、只有校內IP可以登入觀看、以及系統本身的不穩定(在九月底的一段時間,即使在校內也無法連線)。
能源管理小組說明,由於之前駭客入侵過台大校園的網路,計中便建議封鎖校外IP;並且由於網站的負荷量考量,沒有把歷史資料放在系統上,不過如果有需求的話小組都很樂意提供。副總務長則認為這些資料主要還是提供給各系所自主節能時參考用,其實也不希望有人拿來誤用,造成系所困擾。
學校作為公家機關,享有政府一定的補助,況且學生也有繳納學費、受其服務的關係;故對於師生乃至於公眾的資訊揭露,應該為一當然且必須充分履行的義務。這一次總務處和能源管理小組為了訪談準備的資料,其實十分完善,只是他們並沒有將這些資料整理並放在網路上,我個人是認為比較可惜的。
如果和其他學校做比較,目前全台灣各公立大學中,校園用電資訊揭露最完善的學校可以國立聯合大學為代表。台大網站中相關的會議紀錄大概只有每年一分的資料,而節能相關訊息的更新也大約兩三個月才一筆,截至目前(09/25/2016)為止最近的公布新聞還是在去年的11月。另一方面,點入聯合大學的節能專區,你可以看到在上一個學年當中,他們將每個月各建築物的用電、用水、瓦斯用量等資料都做整理公告,而學期中每周的節能會議也都有公告在網路上;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學期他們還沒有開始更新資料。
當然,從訪談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台大總務處和能源管理小組對於這些歷史資料其實也有完善的紀錄與保存,如果有需求應該是不會排斥提供;有心分析校園用電情況的校內師生應該可以向他們詢問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