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銅板:顛覆貨幣經濟之數位串流

文/陳嘉葳   編輯/李依玲

〈圖:實體貨幣消失,虛擬經濟來臨,來源:網路,創用CC〉

這是我們的時代!「貨幣」還是「貨幣」嗎?

在現今網路時代下,近期虛擬貨幣「比特幣」買賣風潮為之沸騰,而隨後熱燒的電子支付更突顯貨幣虛擬化的技術的成熟以及廣泛性。虛擬貨幣雖然誓言成立「去中心化、沒有貨幣炒作」的貿易平台,然而,這樣的一個技術創新、或新貿易模式對於我們的社會來說,存在那些可能性,筆者將在接下來的篇幅細探。

數位時代的序章: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為何?引用網路平台 Cloud mile 對區塊鏈理解:「它是一種『將資料寫錄的技術』。區塊鏈就是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庫』,透過集體維護讓區塊鏈裡面的資料更可靠,或是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全民皆可參與的電子記帳本,一筆一筆的交易資料都可以被記錄。」,這樣的平台創造的是日復一日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的交易紀錄與基礎,可說是掌管虛擬貨幣記帳、管控錢財與會計紀錄的「虛擬銀行」;相對於傳統實體銀行,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由任何國家、機關、資本家管控,是獨立於任何人與組織的「中立性」銀行,強調網路帶給人們的「共同性」與「資源分享」,網路世界將「私有財」概念轉變為「共有、共享、共同創造」。

Cloud mile敘述關於此種區塊鏈技術背後運行的法則:「區塊鏈技術……依靠複雜的密碼學來加密資料……讓互聯網最讓人擔憂的安全信任問題,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前提下讓使用者達成共識,以非常低的成本解決了網路上信任與資料價值的難題。

〈圖:虛擬貨幣建立在區塊鍊上成為新趨勢,來源:網路,創用CC〉

經濟體系改版!提升福祉?惡性循環?

鉅亨網:「數位貨幣誕生的初衷之一是要解決傳統金融體系造成的貧富分化、不平等等問題。」〈來源網址: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22235〉區塊鏈是網路中公平公開的平台,「無人管理」的特性使這個平台須要由一群願意為網路世界無私奉獻的網民協助建立,他們需要用自己電腦進入虛擬貨幣的交易世界中截取交易資料,將資料放到區塊鏈上,而每天交易量龐大,因此耗費時間成本也相當可觀,也因成本極高,虛擬貨幣公司通常給予額外報酬吸引更多「志工」們的加入,在網路世界俗稱「礦工」;然而,回饋機制使某些人成立營利組織,有目的與有公司營利性的賺取這些原本是要獎勵志工的回饋,甚至會靠著「挖礦市占率」佔有區塊鏈世界大部分金錢與大量網路資源。

網路世界被視為公開資源分享的平台,而現今「金融交易」被大量使用在網路世界中,虛擬貨幣被當成交易的工具,而區塊鏈作為「非第三方的控管」的資源,帶有公開、分享、串聯虛擬世界的功能,是否發揮網路虛擬資源進行「重分配」?或者重新塑造網路中人與人的關係?這將是網路、或者虛擬貨幣(區塊鏈技術)重要的議題。

創造數位社區的可能!「達悟幣」中的資訊社區營造

蘭嶼自觀光客大量進入以來,大量的垃圾、每年季節性的資源浪費使蘭嶼生態遭到劇烈破壞,而位於離島的蘭嶼,長期以來在政府對於偏鄉較育與資源分配的差異不僅讓蘭嶼難保傳統文化以及資源發展,如果蘭嶼觀光問題無法解決,資源耗損及入不敷出的觀光收入將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嚴重的損害。

基於此問題,區塊鏈技術或許是種可能的解答,蘭嶼非營利基金會與 DTCO 數位科技聯手,率先以其中一種區塊鏈技術「以太坊」建立蘭嶼這塊土地專屬永久數位身分,在未來更將推出虛擬貨幣「達悟幣」〈TAO Coins幣值為一般為以太幣=1000單位達悟幣〉,目的將「經濟」〈達悟幣〉回饋到蘭嶼社會,留住經濟資源,並將「社會資本」〈數位身分〉回饋到達悟族的文化認同與觀光客流量與行為管理,用數位科技保護蘭嶼這塊土地上的一切。因區塊鏈本身「以公正第三方紀錄資料」的功能,使得技術上可將蘭嶼居民及觀光客之資料全數建檔,在經濟上可設立在區塊鏈運行之虛擬社區貨幣,限定此虛擬貨幣只能於蘭嶼交易或使用,如此一來,不僅創造交易便捷的貿易方式,也同時讓貨幣的使用必須在蘭嶼完成,不論觀光或在地居民,使用的貨幣會一直循環回饋到蘭嶼自身之經濟系統;除此之外,一種想像是藉由觀光客使用貨幣交易之資料,比對每一季的垃圾浪費量,找出哪群觀光客容易造成自然資源汙染,藉此制訂對策防範。

這樣的嶄新經濟模式、強調回歸土地永續循環的概念透過虛擬貨幣「數位合約」建立信任,加上穩固的電子計帳本,居民及相關組織也期待這樣的永續資料庫能帶動蘭嶼居民、觀光客、蘭嶼政府與民間組織間的互動有「高信任度」、「自由交易」、間接由經濟穩定帶入「人際關係的建立」,給予數位時代下,讓我們期待在電子資本流動中找尋現實中的社會關係。

〈圖:達悟族與DCTO共同打造數位身分,未來將發行虛擬達悟幣,來源:DCTO,取自風傳媒〉

數位時代下,我們的下一步‧‧‧

2017年,波多黎各面臨颶風「瑪利亞」的威脅,破壞島上經濟,而美國政府或其他政府並未提供支援,但對於波多黎各來說即時性的金援對於他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虛擬貨幣(或加密貨幣業者)」成為一種做法。加密貨幣為波多黎各形成新的社區,但背後卻隱藏的貧富危機,BBC為了這件事寫了篇報導《用虛擬貨幣建立國家經濟行得通嗎?》,裏頭寫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依賴於不受法律約束、不受制度監管的分散模式。然而,雖然依靠加密貨幣成為億萬富豪的人們可以享受加勒比的這片樂園,但對這項技術知之甚少的本地貧苦人民卻會被排除在外。」而運行比特幣所需的大量電量也讓加密貨幣社區在波多黎各的運行上對於環境及災區重建的過程形成一大阻礙。

〈圖:加密貨幣反而使波多黎各停電問題與災民問題無法解決,來源:BBC

傳播學者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曾針對「傳播媒介時代」下了一個劃時代的意義:「媒介即是訊息。」過去我們的時代圍繞在「剖析訊息」所給予我們的資訊,卻忽略「媒介」本身即代表一種結構體制、文化符號。區塊鏈技術為人類開創新的文化,我們習以為常的實體貨幣交易轉變成電子支付,而網路的瀏覽紀錄或交易紀錄可能被區塊鏈保存著,使用者可以從資料庫中任意提出或存取,或者在未來我們的身份不需要實體證明,因為任何證明身份的資料都會被完整地保存在區塊鏈中,虛擬化的生活模式,更加便利、更加精密、安全。然而,當技術發展,不能否認區塊鏈也可能帶來特定問題的增長,「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情況更加嚴重,當區塊鏈成為一種「商品」而非公開共享的資源時,金融炒作依然持續(如同比特幣的高浮動匯率),而貧者難以想用科技帶來的進步,使用區塊鏈或虛擬貨幣的權力依然會被少數人擁有;另外當資料全然被網路保存時,資料的準確性、網路駭客技術的發展以及有非公正第三方介入,這些因素是否成為區塊鏈技術的一大威脅依然存疑。不管如何,人類生活個方面趨向虛擬化已成事實,未來人類與技術會如何發展?取決於技術開發者及我們如何使用技術,以及期待技術帶我們怎樣的世界。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