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媒讀】第39期:小編(不)好當?新聞粉專的矛盾大對決

【逆思媒讀】第39期:小編(不)好當?新聞粉專的矛盾大對決

文/劉彥良  美術/梁芊嬅  編輯/黃詩涵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不管什麼新聞都要推播出去的小編,遇上不管什麼資訊都能輕易淹沒的社群戰場,會發生什麼事呢?

你有追蹤新聞粉專嗎?如果你以為小編經營臉書只要貼新聞補兩句心得就能輕鬆交差,那可就大錯特錯啦!就算你是每天會花幾個小時滑臉書的重度使用者,但臉書一天數以千萬計的發文量,要浮上你的動態時報可是要耗盡洪荒之力啊!

然而當小編們絞盡腦汁想吸引你的目光時,卻可能讓新聞傳播出現更多問題,你注意到了嗎?這些「行銷新聞」的小編與其他的小編相較又多了哪些責任?快跟著逆思媒讀,一起深入矛盾大對決的戰場一探究竟!

圖片說明:

圖四:

圖片中的引言分別來自以下新聞:

ETtoday新聞雲:〈衛生紙3月起要漲價了!漲幅高達10%~30% 民湧賣場囤貨〉(FB貼文連結:https://ppt.cc/fQyvXx

ETtoday新聞雲:〈9次判死、2無期+5非常上訴 徐自強擄人撕票21年無罪定讞〉(該篇FB貼文已移除,貼文截圖連結:https://ppt.cc/fr1Fux

三立新聞網:〈鄭捷死刑確定!廢死盟:我們給了政府無能的正當性〉(FB貼文連結:https://ppt.cc/flk7qx

蘋果日報:〈【不斷更新】狄鶯孫鵬明早10點抵美救子 昔家教讚他「好學生」〉(FB貼文連結:https://ppt.cc/fmGZsx

圖五:

一、模糊事件焦點:

以ETtoday新聞雲的衛生紙貼文引言為例,根據報導原文,衛生紙漲價原因來自「國際紙漿價格上漲」,小編卻在引言中將衛生紙與健康捐做連結。健康捐是政府為了防制菸害,以公權力強制提高的菸品成本,與本次衛生紙漲價並無關聯。小編的不當的類比,容易讓人誤以為衛生紙漲價是政府實行政策導致的結果。

該篇貼文下方即有網友留言:「捐你個○○毛,所得稅都超收了還要捐什麼啊?真的是爛政府。」可見真的有人誤會啦!

二、曲解事實原意:

從ETtoday徐自強案的貼文引言來看,報導原文(https://ppt.cc/fjmGrx)提到無罪判決的原因是罪證不足、,貼文小編卻以「一審重判,二審輕判,三審吃豬腳麵線」等言詞嘲諷,明顯扭曲案件事實。

編者認為,之所以出現此引言,很可能是受到新聞標題的影響。新聞標題為「9次判死、2無期+5非常上訴 徐自強擄人撕票21年無罪定讞」,若小編未閱讀內文即進行判斷,就可能此判決誤解為「擄人撕票還無罪」。這不只是小編對議題不夠瞭解才會發生的問題,更與小編在新聞產製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息息相關,此部分將於後文做進一步探討。

三、過度簡化議題:

在三立新聞網批評廢死的引言中,可見小編將重大刑事犯罪的處理方式直接分成「死刑/釋放」兩種選項,然而主張廢死不等同讓犯人逍遙法外,小編引言容易使不同觀點的民眾在過度簡化的議題論述中彼此對立。

四、加深特定印象:

蘋果日報小編特別引用與孫安佐有關的爆料內容來強化其兇殘形象,這也是新聞長期存在的問題。常見的還有,媒體為了強調受害者的悲劇性,多半形容他們很孝順;為了形塑犯罪嫌疑人罪不可赦的印象,刻意強調他們小時候做過什麼壞事。然而,此種新聞報導方式往往忽略無罪推定原則,在當事人無法澄清時以單方面的爆料、甚至與案件本身無關的資訊加深當事人負面形象,小編如此引言顯然有違新聞倫理。

現在想到新聞媒體的小編,你又會有什麼看法呢?

圖七:

先來想想,最近幾天你都是從哪裡獲得新聞資訊的呢?是報紙?雜誌?電視新聞?還是社群平台?

其實,「新聞」正漸漸脫離一種較為嚴肅、正式的傳播形式。在社群平台興起、資訊量暴增的網路世代,人人皆可成為自媒體,因此傳統新聞媒體的競爭對手不再只有同業,而是網路中所有產製訊息的用戶。「小編」便成為新聞媒體在新時代中推播資訊的要角。

但小編推播資訊的方式必須與以往不同。舉個例子,你應該很少看到電視台主播在播報新聞時邊拍桌邊說「會不會衛生紙也要健康捐」這種話,但社群編輯卻時常帶有情緒、以特定立場做出評論。為什麼要這樣做?簡單來說,目的就是要卸下新聞媒體以往的權威性,和「特定族群」做朋友、搏感情。

面對衛生紙漲價議題,多數媒體提醒大眾「要囤貨」、「多注意」,這時候如果只是重複發表相似觀點,便很難在大量資訊中突破重圍。於是,社群編輯連結「衛生紙漲價」與「健康捐」,試圖以情感號召對政府不滿的人關注貼文,當目標群眾產生共鳴,在貼文下開始互動,FB的演算機制便會讓資訊散播得更快。從數據結果來看,ETtoday新聞雲該篇貼文的互動效果勝過同日發文的蘋果即時(https://ppt.cc/flCxRx)、UDN聯合新聞網(https://ppt.cc/fc5Ycx)、中天新聞(https://ppt.cc/f8MZhx)等其他媒體貼文。以新聞角度而言,這樣的引言形式並不那麼正式,甚至模糊了事件焦點,但這位小編的確「成功」達成目的。

現在,你發覺小編的工作與新聞價值存在哪些矛盾了嗎?

圖八:

「未必了解議題,卻需做出評論,決定閱聽眾對事件的第一印象」

這正是前述徐自強案相關貼文引言的問題。社群編輯有時並不能決定自己要發什麼文章,即使有選擇權,也必須在短時間內挑出多數人會關注的新聞進行推播。在這種情況下,小編引言容易受標題或報導的片面資訊誤導,進而產生爭議。

「對『流量』負責而非直接負責『新聞產製』卻同時受『流量業績』與『新聞倫理』監督」

每一間媒體通常會定下不同的流量與業績目標,如A媒體「每日即時新聞發稿量近700則,點擊率須達一千萬次」、B媒體「訂定流量目標並每季計算,未達標者年終獎金縮減,甚至可能得離職。」(註一),在可能丟掉飯碗的壓力之下,可以想見小編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只為了讓自己的貼文獲得更多關注。

不過,小編們推銷的「產品」終究是「新聞」,其引言容易左右閱聽眾在第一時間對此則新聞或整起事件的看法。我們甚至可以說,小編的引言操作,有時比撰文的記者更具影響力,因此也應遵守新聞倫理,包括盡可能持平評論、不做煽動性言論、避免標籤化…等原則。

兩種不同要求讓小編們在引言時簡直崩潰。同時要消化議題、確定受眾並寫出吸引目光的評語,但又不能太過煽情、立場偏頗,不然一不小心還會被逆思抓來作範例(嗯?),小編的矛盾與哀愁,真不是表面上一篇貼文兩行字那麼輕鬆啊!

小編的「矛盾大對決」有破解的一天嗎?點開下一頁,一起逆思一下!

註一:此處業績標準引用自蕭維傑、王維菁〈Facebook動態消息演算法下的臺灣新聞媒體與新聞〉(2017年)(https://ppt.cc/f8SwSx)

圖九:

參考資料:

學術論文:

陳品丞〈新聞媒體在臉書──社群編輯引言的框架研究〉(2017年)(https://ppt.cc/f4NQrx

蕭維傑、王維菁〈Facebook動態消息演算法下的臺灣新聞媒體與新聞〉(2017年)(https://ppt.cc/f8SwSx

其他資料:

〈用影像重塑人與人的界線──從隱現之間窺探YouTuber的興起〉(https://letsnews.thisistap.com/3178/

〈分眾傳播─MBA智庫百科〉(https://ppt.cc/fYv37x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