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媒讀】第38期:Facebook打擊假新聞,有可能嗎?
最近幾天,你的臉書被「BFF」洗版了嗎?明明只是留言彩蛋,卻被誤傳為測試帳號安全的密語。很誇張嗎?這僅是不實資訊的冰山一角……
除了BFF事件外,每天點開臉書,都可能暗藏各種假新聞,讓人嚇得關起手機,直呼眼睛業障重……咦好像不是這樣?許多人反而在不實貼文中互動踴躍,使得假新聞迅速擴散。臉書三不五時和假新聞宣戰,但千變萬化的不實資訊依舊流竄,這場戰爭真的有結束的一天嗎?
假新聞有哪些類別?臉書的閱聽環境又該如何改善?今天的逆思媒讀,就和我們一起看看臉書和假新聞間糾結的命運吧!
圖片附註:
圖片二:
「There’s too much sensationalism, misinformation and polariz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Social media enables people to spread information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and if we don’t specifically tackle these problems, then we end up amplifying them.」
圖內翻譯摘自自由時報〈臉書擋假新聞 要用戶自評可信度〉:http://news.ltn.com.tw/
news/world/paper/1170537 原文取自馬克祖克伯2018年1月20日之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zuck/posts/ 10104445245963251 延伸閱讀:MIT研究:假新聞比真相傳播快
2018-03-09
https://dq.yam.com/post.php?id=8944
圖片三:
有關假新聞的定義,經資料整理後可概分為以下類別:
一、媒體明知資訊為假,卻仍製作看似真實的新聞報導:
此為目前最無爭議的一種類別,即媒體刻意掩蓋已知的事實真相,並捏造虛假的事件欺騙閱聽人。
二、媒體獲知訊息後未經查證即發布新聞報導:
此項即是媒體未善盡查證責任。但有部分說法認為此非媒體「刻意」散佈不實資訊,可以視為媒體的錯誤但不能被列入 「假新聞」嚴格的定義中。(p.s.編者不這麼認為,歡 迎大家討論喔!) 三、媒體已經過初步查證,卻仍傳遞錯誤資訊:
此項目以事例探討較便於說明。2017年建中學生冒充錄取台大醫科的同學接受媒體訪問,此次事件媒體先經由可信 來源(校方)提供受訪者、而媒體也透過制服上的姓名初步 核對學生身分,最後卻仍出現瑕疵。報導內容雖與事實不符 ,但媒體已經過初步查證,此類新聞是否被歸類為假新聞, 又或者此類的假新聞媒體是否該受到批判尚待探討。 四、標題與內容落差過大:
此為內容農場最常出現的情況。以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點入後,內文卻不如標題所陳述的誇張、甚至與標題著重的面向 完全無關。然而此種新聞的內文雖較常出現不實或未經查證 之資訊,但也有可能內文為真實資訊,而標題在事實的基礎 上做了較為誇大的呈現。因此此種類別有時也會被劃分在「 品質不佳的真新聞」之中。 五、偽裝成新聞的廣告
即大眾所熟知的「業配文」,但業配文的資訊若真的符合事實(如遊樂園真的在打折優惠),則此新聞內容本身並無虛 假,卻是在外力的介入媒體下產製而成。因此此類型與前述 四類型著重於「事實真假與否」不同,而是著重此形式的產 出是否該被歸於新聞之中。 Q:那…那為什麼圖中只有三項定義呢?
A:因為編者蒐集資料後,整理出facebook比較著重在打擊圖中的三種類別喔!只是facebook時常在 試行許多的新功能,如果有看到其他最新資訊,或對假新聞 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資料來源:
關鍵評論網:準確報導政治人物的負面消息,也是假新聞?
https://www.thenewslens.com/ article/87929
風傳媒:台灣媒觀》第三方查核真的是打擊假新聞的解方嗎?
http://www.storm.mg/article/238060
圖片四:
事例說明
一、形成錯誤認知:
ETtoday新聞雲報導〈零分上大學?個人申請免學測…「術科偏才」取代全才〉,內文提及「總成績採計不是零 分即可」和「專業術科校系可以自主選擇不採計學測成績」 等資訊,標題卻僅擷取「零分上大學」和「個人申請免學測 」等字眼,未強調「單科」和「術科生」,易導致民眾產生 「一般考生不用參與學測,或是學測成績總分為零分也可以 利用『申請入學』管道入學」等誤解。
資料引用自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網路新聞查核案件編號0002〉:http:// www.mediawatch.org.tw/news/ 9557
二、製造恐懼、對立等極端情緒:
中時電子報發布〈用上癮?台人用塑化劑是歐盟3.9倍 吃下肚恐致不孕〉,經食品科學媒體《食力》查證內文後,發現報導將「塑膠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三者劃上 等號,並將相關研究移花接木誤導大眾,使大眾對塑膠類之 食品包材感到恐慌。
詳細資訊可查閱食力〈又見媒體製造業!「塑膠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吃了就不孕?〉:http://www.foodnext.net/ news/newsfalse/paper/ 4975380935
編者另註:食力報導中所附中時電子報之超連結點入後已尋無該篇報導,然以同樣標題搜尋同集團之媒體《中天快點T V》依舊可找到相同報導。三、影響大眾決策行為
日前Facebook產品經理撰文指稱2016美國大選期間,俄羅斯創造約八萬篇不實貼文,影響了美國的選情。
詳細資訊可查閱〈Hard Questions: What Effect Does Social Media Have on Democracy?〉:https://newsroom.fb.com/news/2018/01/ effect-social-media-democra cy/?frame-nonce=bd5e374778 四、當事人名譽、權益受損
美國大選期間,「Comet Ping Pong」披薩店被假新聞指稱為希拉蕊虐童的大本營。新聞散佈後披薩店老闆接到多起恐嚇訊息,最後甚至導致披薩 店遭受槍擊。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抹黑希拉蕊的假新聞困擾華盛頓披薩餅店〉:https://cn.nytimes.com/ international/20161123/ fact-check-this-pizzeria-is -not-a-child-trafficking-s ite/zh-hant/
《蘋果日報》〈把假新聞當真 美男開槍查希拉蕊「色情集團」〉: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61205/ 1004835/ 另補充一則假新聞著名案例供讀者閱讀反思:
陳健康事件:香港記者付錢給當事人以賺取獨家,除違反新聞倫理更導致當事人名譽受損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 陳健康事件
圖片五:
一、紅旗標記:臉書於假新聞中標誌紅旗,原意為提醒用戶
此則新聞不實,卻反而因醒目的標記使大眾更加轉發爭議性 貼文,並更易相信未標紅旗的新聞而忽略其有不實的可能。 發現負面效果後臉書隨即撤下紅旗標誌。
資料來源:弄巧成拙助長假新聞,臉書火速撤下「紅旗」機制
2018/01/10
https://www.thenewslens.com/ feature/timefortune/87119
二、禁改標題和更換圖片
粉絲團貼文時,無法改變連結預覽的圖片及標題。此舉原意為打擊不實的標題資訊,然而Facebook擷取預覽時 偶有差錯,無法擷取完整資訊。且現今也有更改預覽的縮網 址程式,故此舉效益不大。 三、與第三方認證機構合作
你有聽過「新聞真實性辨別教學工具」嗎?沒有聽過沒關係,我也是看報紙才知道的(? facebook於去年4月與新聞小幫手、新聞公害防治 基金會、臺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等單位合作製作了教學工 具,曾在用戶的動態時報出現一段時間。講到這裡還有印象 嗎?沒有的話打開連結看看吧:https://www.facebook.com/ help/ 188118808357379?ref=shareab le&hc_location=ufi
臉書與第三方單位合作推廣媒體素養的教育,固然可看出臉書試圖從閱聽人著手改善閱聽環境。不過當教學工具從動態 時報撤下後,卻缺少能讓大眾時常留意相關資訊的方式。如 何更有效率地結合第三方及臉書平台的優勢推動媒體素養, 是此項目尚待討論之處。 四、用戶為媒體評分調整曝光度
臉書試行讓用戶為媒體評分,據此調整各媒體於動態時報的排序,並調降新聞資訊在動態消息出現的比率。此舉卻可能 使媒體間更為競爭,討好大眾或知名度高的媒體更易取得優 勢。且值得關注的是,馬克祖克伯說明此資訊的同篇貼文內 也同時要求臉書團隊確保新聞是「值得信賴,資訊豐富且具 有在地性的」。如何在貼合閱聽人評分的同時,又要讓平台 上的報導兼具此三項品質?是本次規劃中值得留意的部分。
相關資訊來自馬克祖克伯2018年1月20日之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zuck/posts/ 10104445245963251
「Last week I announced a major change to encourage meaningful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over passive consumption. As a result, you’ll see less public content, including news, video, and posts from brands. After this change, we expect news to make up roughly 4% of News Feed — down from roughly 5% today. This is a big change, but news will always be a critical way for people to start conversations on important topics.Today I’m sharing our second major update this year: to make sure the news you see, while less overall, is high quality. I’ve asked our product teams to make sure we prioritize news that is trustworthy, informative, and local. And we’re starting next week with trusted sources.」
相關報導:《新頭殼》〈假新聞掰掰! 臉書將依信賴度調整動態排序〉https://newtalk.tw/news/
view/2018-01-20/111336 經由上述四點的說明,可以看到臉書在打擊假新聞方面雖嘗
試多種方式卻較難獲得實際的效益,有時甚至形成反效果。 而在第四點的說明中可以看出,臉書除了打擊假新聞外,同 時也關注值得信任、具有品質的新聞是否能呈現於大眾的眼 中。很顯然地,祖克伯認為要改善Facebook的閱聽 環境,除了打擊假新聞,讓有品質的新聞被看見也是一個重 要的途徑,因此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
圖片七:
在此有幾個觀念需要稍作釐清。
首先是關於「好新聞」的定義,此處「好新聞」為相對於「假新聞」的用語,是一個相對概念。依照前頁引用祖克柏的 貼文,可暫且將其定義為「值得信賴,資訊豐富且具有在地 性」。然而我們必須注意所謂的「好新聞」,其實很難找到 一個絕對的標準去做評斷。因此此處所提「好新聞是否能生 存」,我們是希望讀者能藉此思考「有沒有辦法讓更多元的 資訊在臉書上被讀者看見,進而使讀者在不同觀點的資訊中 有判斷好壞的機會,而不會因演算法的篩選而被侷限於同溫 層的近似觀點中,導致誤信聳動卻虛假的資訊」。 其次在此圖中所述塞爾維亞獨立媒體的困境與好新聞之關聯
。當主流媒體被政府所控制時,獨立媒體透過網路製播新聞 ,提供異於主流資訊的觀點,促使閱聽人更加關注與監督各 項議題,對於閱聽環境確實有所助益。然而這並不表示「獨 立媒體等於好新聞」,獨立媒體也可能誤傳錯誤的資訊,主 流媒體也有可能產出具有品質的報導。關鍵在於主流媒體除社群網路外,在其他的傳播管道上(如電視、報紙 、廣播等)也較具優勢。當主流與非主流的媒體皆產製出一 定品質的報導,而依賴社群網路為發聲的獨立媒體,卻因臉 書的政策改變而使資訊更難流通,對於閱聽環境也是一種傷 害。因此我們在此援引塞爾維亞之事例,對臉書一方面試圖 改善閱聽環境,另一方面卻又在不同嘗試中導致閱聽環境受 損之事提出反省。 在以社交為主的設定中,理念相近的用戶彼此互動,藉由交
友圈的正向回饋建構自我認同。然而在眾聲喧嘩的新聞平台 中,藉由多元資訊使觀點相異的用戶進行對話,進而在論述 競爭中彼此理解、甚而形成共識。兩種導向的目的有其差異 之處。臉書為訊息的中介者,用戶則在維繫交友圈的同時也 是閱聽眾的一份子。無論是平台方或用戶端,兩者該如何在 不同的導向中求取平衡以健全閱聽環境呢? 點開下一頁,和我們一起逆思一下!
圖片資訊改寫自《風傳媒》〈臉書測試新版「動態消息」讓
媒體粉絲頁提前過冬 小型業者生存更困難〉:http://www.storm.mg/ article/354210
圖片八:
平台方:
提供獨立媒體廣告版位:
「提供免費廣告版位」目前Google有類似計畫,雖然主要對象在幫助非營利組織宣揚理念(詳情見下方連結), 然而台灣仍有《報導者》等非營利性質的獨立媒體成功申請 資格。
若臉書能針對剛起步的獨立媒體制定類似的輔助機制,符合條件的媒體申請通過後能有數篇的廣告版位,由媒體方挑選 具價值性的新聞進行推播,直至粉絲人數或貼文觸及數達到 一定數量後停止輔助。平台方在輔助過程中並設立查核監督 機制,若有媒體推播不實資訊即停止提供版位。藉此鼓勵更 多獨立媒體進行具有品質的產出,進而使假新聞在競爭弱勢 下遭淘汰。
Google非營利廣告資助相關資訊:https://www.google.com.tw/grants/主動增加觸及率:
此處較針對臉書與查核機構的合作。在臉書與第三方認證機構查核假新聞的合作中,若能增加機構查核的動態,可以使 閱聽人較常接觸新聞查核的實例,更為認知媒體素養的重要 性。 閱聽人:
臉書的數據分析可以從用戶的行為中了解用戶的喜好,進而推播相關資訊。閱聽人看似被演算法圍出同溫層,其實卻是 演算法中的主角。若能從自身行為開始做起,謹慎執行自己 與各類貼文的互動(例如:看到假新聞,不要森77把「怒 」按下去——因為這樣反而不小心提高了該貼文的互動數) ,藉由自身的行動,將劣質的資訊趕出自己的動態時報吧! 還有什麼改善閱聽環境的想法嗎?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