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同溫層」還是「深度培力」?目的不同,呈現手法就應不同!
文/顏東白 編輯/傅觀

「媒體在進行能源報導時應該加上特定議題的倡議嗎?」
「要怎麼做才能讓能源報導突破同溫層?」
這是之前Clean Energy Wire(以下簡稱CLEW)在一場能源媒體跨國交流會中拋出的兩個主要問題。筆者於〈鉅變的全球能源結構中,我們需要怎樣的媒體識讀與媒體〉一文中,已經對第一個問題做了詳細討論,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討論第二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同為與會者之一的Craig Morris在去年年底寫的一篇文章起始。
與其傳教,不如說說自己的故事吧!
「與其傳教,不如說說自己的故事吧!」是Craig Morris文章的主要論點。這種手法其來有自,之前網上頗有爭議的TED就堪稱一絕。
環境倡議團體就像其他議題倡議者一樣,個人生命故事的關懷與呈現一直都是倡議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經典案例包括譜出六輕附近居民故事的圍庄,或者深入報導車諾比事件後白俄羅斯受害居民的遙遠人聲。這些作品中沒有太多深澀的科學數據和論證,描述的是每一個個人的故事。
影片說明/生祥樂隊的〈圍庄〉
雖然這種「理盲濫情」的手法常常引起某些以理性客觀自居的網路社群恥笑,但值得意識到的事情是,在筆者自己的經驗裡,還真的很少有人是因為讀了許多科學研究和數據才毅然決然投入環境運動和倡議的;刺激人們加入環境運動或著手個人環保生活的契機,通常都是認識相關的人,或是被相關傳播素材所震撼。Craig Morris的建議其實是環團行之已久的策略。
不過,一旦這樣的建議落實在主流媒體報導中,會發生甚麼事情呢?
不就是一系列「省電高手」、「減塑達人」的新聞報導嗎?
對照最近一些明明是店家誤導消費者、卻要怪罪政府環境政策的「限塑之亂」報導,主流媒體很明顯地也是採行Craig Morris的建議,只是是朝向比較負面的方式:環保魔人的個人環保努力好棒棒,但千萬別影響到「一般人」的生活方式!

討論到這裡,好像又回到許久以前在媒體識讀懶人包〈媒體呈現下的氣候變遷〉講過的問題:環境議題被呈現成只和個人行動有關,政策面的倡議與此同時便被忽略了。不過,好的環境報導在保有個人故事之餘,不必然就會造成環境倡議在呈現上的零碎化或個體化;畢竟,「環保魔人」們通常也很支持政策性的倡議,討論他們的個人故事時如果能夠連結到更大的社會脈絡和他們對政策的期待,似乎就能取得更佳的平衡
媒讀案例討論:只屬於個人生活的環保?
在討論人們可以採取的氣候行動時,主流媒體往往只強調個人生活面,像是〈東京省電達人 4年零電費〉、〈睡覺啟動舒眠模式更省電!達人教你6妙招,省冷氣費一樣舒服睡整晚〉,偶爾,這種報導有時也會有一點公關色彩,比如〈嚴正嵐環保撇步好悲慘 身材太乾癟「小學衣服還在穿」〉。在《從實踐角度檢討台灣的永續消費政策》中,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王淑美認為這些新聞產製和相關政策推動將減碳責任不成比例地轉移到消費者上,加重主婦的負擔。
不同客群,倡議策略不同!
除了著重個人故事以外,近期環團進行倡議的時候也會越來越關注環境倡議傳播上的有效性,也值得媒體界參考。
舉例來說,主婦聯盟根據台大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的節電態度調查,區分出社區節電計畫中的「主要對象」和「拓展對象」。在「主要對象」中,社區裡環境意識極強的族群(被研究者歸為「環保尖兵」)大約占23%,慣常性地主動吸收節能資訊並且是潛在的節能計畫推動者。另一方面,有大約25%的族群對金錢敏感度較高(被研究者歸為「金錢至上」),節能與否受經濟效益多寡影響。但媒體工作者最應該留意的是被研究者歸為「撇步傳播」、佔大約21%的族群——他們雖然節能資訊掌握得尚不足,但卻有強烈的環保動機,渴望更深入地落實節能生活。
另一件常被指出的事情是和不同客群進行倡議與溝通時,所使用的字句也應該有所差異。推動數位媒讀不遺餘力的Carolyn Fortuna日前發表一篇文章,指出解決網路社群同溫層效應的方式之一,或許可以從修改演算法,加強同時接受兩個敵對陣營資訊的使用者的曝光度著手。

最近一則在地自給協會(ILSR)廣播節目似乎證實了這一點。節目訪問了挺川卻支持社區再生能源計畫的Debbie Dooley關於「綠茶聯盟」(Green Tea Coalition,指美國環保份子和茶黨合作,謀求地方上環境議題改善的策略性結盟)如何維繫的秘訣。
「進步派最大的問題就是錯誤地假設一個人如果不相信氣候變遷也必然會反對潔淨能源……如果你談能源選擇、私有財產、自由、創新、國家安全以及擔任上帝賦予的自然環境的好管家,突然之間你就會有一群願意聆聽的(保守派)聽眾。」Debbie Dooley在節目上回答。
綠茶聯盟某種程度上就是前述連結兩種立場迥異的社群的那座橋梁,否則,大部分的情況下美國進步派真的會以為支持川普的群眾也都支持他對核煤產業未來發展的看法。畢竟,在環境議題上,進步派很少聽到他們的意見(有也常常被他們當成過於荒謬);Debbie Dooley的存在就是那隻黑天鵝,讓進步派有「喔,原來挺川的族群裡也有能理性討論甚至合作的人物」這樣的想法。反過來說,因為她而讓美國草根保守派了解社區型再生能源在對抗氣候變遷之外的其他正面效益,傳播得因而突破環境同溫層。
那精美的資訊圖表都會是誰在看?
人們會覺得一個議題很重要、認同一個立場,真正重要的是感性經驗上的啟發——不管這啟發是來自震撼的故事或是自己能信賴的他人。上述的討論點好像都和能源媒體當前的主要策略——提供的豐富數據和視覺圖表——等做法不太一樣,畢竟,要吸引人們對一個議題有興趣、有所行動,冰冷的數據和大量科學資訊幾乎難有用處。
然而,這並不表示科學數據不重要,媒體報導中對於客觀事實(如各種數據質)的掌握乃是基本要求。毋寧這麼說,如果一個人對環境議題毫無熱忱,那丟再多資訊在他眼前都沒有意義;只有當他想要認真付諸行動時,這些數據和圖表才能成為培力過程的有效資源。
但這個時候單純的人物報導或簡略的外媒翻譯便無法勝任培力的任務。因此,筆者依舊認為CLEW這樣的能源媒體是台灣當前極需的資源(在筆者上一篇文章寫完不久,就恰好有類似的網站上線了)。
它們真正的功能有二。第一,對於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在這種由淺入深的網站中系統性地深化自己的程度;第二,自我培力需求的群眾增加之後,對於媒體的能源轉型報導會有更高品質的要求,這會使得主流媒體的記者們也需要利用這些資源自我培力。從這個脈絡來看,與其說他們是能源媒體,不如說是一種「能源報導的通訊社」來得恰當。
不管如何,筆者非常期待接下來CLEW和懂能源的能源媒體在台灣曝光度持續增高,如此一來,未來我們再看見某些純粹引述資料來源、卻整理得毫無邏輯的能源新聞之機率應該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