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變的全球能源結構中,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媒體識讀與媒體?

在COP官方會議外,能源媒體工作者也正進行一場交流討論…

撰文/顏東白 編輯/傅觀

圖/示意圖,修改自SARAH ROGERS/THE DAILY BEAST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今年在波昂舉行,除了眾所矚目的官方談判會議,NGO在會場內外的活動和示威也都值得關注。今天筆者就來介紹其中一個關於媒體工作的有趣活動。

影片說明:波昂會議舉行期間,場內外有許多對應活動,比如這場要求廢煤的示威

如果你有注意過我過去一年來在逆思的產出,就會知道我是Energy TransitionClean Energy WireClean Technica還有Reneweconomy等能源媒體的深度粉絲。因此,當得知Clean Energy Wire選擇在COP如火如荼發生時也在波昂附近舉辦了世界各國能源媒體的交流會議,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小粉絲見到明星們風翔雲集的天賜良機。

私人理由以外,我也想從這樣的能源媒體工作者的交流過程,看出當前能源轉型相關報導的主要問題,以及台灣最迫切需要的能源轉型媒體為何。兩天一夜的活動中,我的確觀察到許多有趣的事情,以下我將分享一些在我的參與過程中發覺可以討論的論點。

CLEW主辦的能源媒體交流會議(圖片來源:顏東白)

倡議或中立?鉅變中的媒體與身分界定

在一場分享裡,與會者談到能源產業發生鉅變以前,媒體產業就已遇到了許多變革。如大家所知,近十年來,社群媒體的興起逼使傳統媒體和媒體工作者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工作方式,從單向的訊息發送者轉變成和閱聽人雙向互動的訊息收發者。

衛報前任總編Mark Rice-Oxley分享媒體與閱聽人關係近幾年的轉變(圖片來源:顏東白)

於此同時,傳統媒體和議題倡議者或另類媒體的競合關係也有實質變化,甚至彼此的身分界定也開始模糊。最能說明這件事情的便是衛報前任總編Mark Rice-Oxley分享的Keep It in the Ground專案。衛報雖然身為一個主流媒體,在專案中不僅放下身段和倡議者合作,甚至直接在自己的網站中做出化石燃料撤資的倡議

我們在交流會中也做了一個簡短的辯論:在氣候議題日益急迫、全球再生能源和相關技術急速成長的當下,究竟衛報這樣的模式是否恰當?究竟媒體是否應該和倡議團體結盟?

交流會中的辯論主題之一,「媒體應該和社會各界結盟以對抗氣候變遷嗎?」(圖片來源:顏東白)

現場有不少主流媒體工作者對於打破身分界線仍持有疑慮,認為這會影響他們報導呈現的可性度(credibility)。不過也有發展中國家的記者認為,某些國家裡進行環境倡議或進行報導都會遇到相似的風險,結盟可能讓彼此互相照應。

這個問題並不限於環境領域。逆思每年主動揪團參加同志大遊行,甚至還曾登上宣傳車演講,若把逆思視為是「媒體」(讀者於此可依自己較常接觸的議題領域舉例),在某些主流媒體工作者的眼裡來看,這已經明顯違背所謂的中立性。雖然逆思並沒有一個對外統一的共識,不過大部分的社員都如同我一樣,認為這樣參與和結盟對於另類媒體是合適、甚且必要的。

有這種共識的原因很大部分在於:我們對於媒體能否呈現絕對的「中立性」都有所懷疑,所以想以媒體報導結合行動以倡議那些我們認為會讓社會更走向公平、正義的課題;與其做個試圖追求絕對中立的傳播產製者,我們更偏好自詡為鼓吹型的運動者。關於報導中立與偏誤的類似討論,也是本次能源媒體交流會中另外一場工作坊的重點。

報導的「偏」與「誤」——媒體呈現的真實性爭論

在另外一場工作坊中,由Deutsche Welle環境組的總編輯Sonya Angelica Diehn和Energy Transition的主要撰稿人Craig Morris討論能源轉型報導中真實性被混淆的問題。

Sonya Angelica Diehn和Craig Morris討論如何讓能源報導能反映真實(圖片來源:顏東白)

西方媒體在討論媒體呈現真實性問題時,往往把焦點放在數據資料正確與否,這樣的討論有其脈絡——自從美國選出一位公然駁斥不少主流媒體的報導為「假新聞」(Fake News)、自己卻常常講出一堆與明顯不符事實的言論的總統後,「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充斥在新聞報導中,主流媒體被迫打一場泥淖戰,在一條又一條的資料中反覆確認、詳加查證(Factchecking)。

影片說明:John Oliver剖析川普在媒體上顛倒是非時常用的手法

不過,一篇新聞並不是只有數據資料可能有商榷疑慮。作為一位媒體識讀的推廣者,我比較常遇到的媒讀問題是更隱晦的偏誤。舉例來說,Sonya在工作坊中提出一份歐洲各國再生能源佔初級能源消費占比的圖表,以試圖佐證「單純看各國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目標並不全面,德國再生能源目標明顯落後歐洲各國」的論點後,Craig馬上反駁這張圖表不能這麼解讀。「你不能這樣看;挪威、瑞典、芬蘭等國家有比較多的水力或比較少的人口,我認為德國的能源轉型目標其實非常具有野心。」他說,藉而強調「正確地」解讀資料的重要性。

其實,台灣政府和電力業者也常常用類似的論述方式,來說明台灣的減碳與能源轉型政策非常具有野心。但是站在倡議能源轉型的角度,用「德國再生能源目標明顯落後歐洲各國」這樣的敘述方式提醒政府再加把勁,是否真的是錯誤的呢?我在那場工作坊中便指出,我們似乎有必要區分出媒體文本中事實錯誤和觀點偏異兩種不同的偏誤。

歐盟各國再生能源佔最終能源消耗量比例(資料來源:eurostat) 註:最終能源消耗量初級能源消耗量的差別主要在於扣除能源部門自己消耗的能源

媒體文本(尤其是科普相關文本)中,不外乎三種內容的呈現:資料、邏輯論證、還有切入觀點。一個再怎麼「中立」的媒體報導,一定都具備了三者,只是有時邏輯論證和切入觀點被隱匿得很好而被當成先驗或者不證自明的事項。媒體識讀的主要工作就是針對文本分析,找出這些報導撰寫者或編輯隱藏或忽略的邏輯論證和切入觀點。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關心媒體報導中對於數據、數字這些一翻兩瞪眼的「客觀事實」,記者或編輯依舊可能對這些事實犯下有意或無意的錯誤,只是我會認為這些數字的查證是任何報導的基本要求,如果錯了沒有太多討論空間,只能趕快公告修正。相對地,邏輯論證和切入觀點的偏誤就是公共討論時常被忽略的一塊,而使報導產生一些不預期的社會效果。

在台灣的討論中,有時候你的確能看到數據事實呈現錯誤這種「低階偏誤」(比如德國都靠周邊國家的核電支撐能源轉型這種說法)。不過,在很多議題,特別是能源轉型這一塊,更常發生的情況是大家明明拿同樣一筆資料,講出來的結論卻大相逕庭。

這當中很多情況是促成結論的邏輯論證出現瑕疵(比如說能源轉型讓德國供電不穩定讓很多人繳不起電費這些論述),有時候則是切入觀點不同導致(比如到底是德國再生能源「過量」還是傳統電廠「殘載彈性」不足)。邏輯瑕疵產生的論證屬於事實掌握度不足的「誤」,切入觀點不同則產生對同一事實不同解讀的「偏」,兩者構成「高階偏誤」。「高階偏誤」比「低階偏誤」更難處理,因為雙方會覺得自己的認知模型才是對的,是對方犯了低階偏誤,進而在討論上形成更多阻礙,在報導中更難被剖析。

然而「偏」和「誤」有本質上的差別:一篇報導理論上可以藉由不斷檢查和校正達到事實呈現上的無「誤」,卻不可能涵蓋事件中所有利害關係人,因此最後的呈現永遠有所「偏」。除此之外,問題意識、採訪對象、摘錄語句、前後文排序、篇幅控制等等,也都是報導最後必然有所「偏」的其他原因。既然無偏的報導並不存在,我認為指出並且分析文本中的偏頗才是媒體識讀最後的任務。

以下提供能源轉型報導中切入觀點偏異例子:當再生能源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電力系統可能會遇到瞬間供電量。此時優先要求傳統電廠還是再生能源降載,主要受到電力市場設計和政策優先順位來決定。站在減碳和能源轉型目標,良好的殘載彈性絕對是優先考量,但站在傳統電廠營運者的角度,為了達到殘載彈性產生的升降載過程便是新增的負擔,而有些媒體也常常以這樣的立場來說明再生能源「發電過多」的壞處,比如害德國必須增加電力出口。實際上,傳統電廠們往往可以選擇更大的升降載,甚至停機,只是通常他們並不願意這麼做。

圖片說明:在風力發電強勁的時刻,究竟是再生能源「過量」還是傳統電廠「殘載彈性」不足,從政策管理者、再生能源業者和傳統電廠業者的角度,會得到不同答案。詳情可點我。(圖片來源:Fraunhofer Institute)

反思:另類媒體的發展方向,以及台灣能源媒體的可行選項

這次參與CLEW的交流會,最大的收穫便是得以反思另類媒體和邊緣議題結盟的正當性與必要性,以及台灣目前缺乏哪種功能的能源媒體。

首先談及另類媒體。前述高階偏誤中,「偏」的處理態度導回了為什麼——至少對另類媒體來說——在議題上選擇同盟是可被接受甚且必要的。另類媒體應該大方地承認本身的意識形態導致產出有所偏(就像Clean Technica大方承認自己就是在賣電動車一樣),但這並不代表自己有立場因此報導就沒有參考價值;只要採訪過程符合倫理、撰寫過程細心求證、編輯過程嚴謹,數據性和邏輯性的事實錯誤就能降到最低。

而做為一個推廣媒體識讀的另類媒體,這種報導中的偏頗,理論上更具有社會意義——你不僅提出主流媒體偏在何處,你又能夠選擇一個相反的偏頗方向,來促成你想達到的社會效果。

其次,我們可以回頭反思台灣需要哪一種能源媒體。

我認為,台灣當前已經有不少類似Craig Morris的能源轉型倡議者,用自己的個人特色去吸引固定讀者,然而,這些媒體最大的問題就是每個孤狼的報導或分析難以彙整起來,讓有興趣的讀者能夠在單一平台中得到充足的資訊。另一方面,Clean Technica的風格或許可以吸引大批、密集的讀者群並提供海量的資料,但這要在綠能產業夠發達且讀者群對商業化情況接受度較高時方能實現。

相較之下,CLEW那種針對每個常見概念或爭論的專題報導和高品質資料圖表,顯然才是台灣當前能源轉型起步階段最需要的媒體素材。如何形成這樣的能源媒體,就是我們接下來必須好好思考、也是我之後希望能深論的議題。

Clean Energy Wire的專題報導和高品質資訊圖表,是台灣當前亟需的媒體素材。

補充:不同能源媒體運作模式的比較

除了現場的議程以外,我也特別留意了受邀的能源與氣候媒體本身的特色。

這次交流會中,除了我在自己的文章裡常常引用的Energy TransitionClean Energy Wire還有Clean Technica等能源媒體都有派人出席,China DialogueThe Third Pole等中印能源媒體的經驗也有被排進分享會中。兩天的會議中,在我有幸和他們簡短聊天或單純聆聽他們的分享後,更加了解他們的運作模式,大略整理如下,提供予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除了較常被留意的幾個美德能源媒體之外,CLEW這次也請到了中俄印等國的能源媒體做分享(圖片來源:顏東白)

Energy Transition:除了一些固定的圖表和資料庫以外,這個能源媒體的產出幾乎由Craig Morris 一人單獨支撐。Craig Morris以幽默、獨特的能源民主觀點,展現充分的個人特色進而吸引一群固定的讀者(和洗版人士)。這做法最大的缺點就是除了Craig Morris的分析專欄以外,整個網站幾乎沒有其他賣點,發展上有侷限,缺乏長期文案規劃。

Clean Energy Wire:CLEW平常以產出德國能源轉型相關新聞整理為主要工作,但也會不定期跟隨時事、政治(例如大選波昂會議期間),發表深度專題報導。網站也常發表高品質的資訊圖表和概念整理,是入門德國能源轉型概況的最佳管道。CLEW最大的缺點是只聚焦在德國國內的狀況,這次的國際串連其實是第一次相關嘗試;我和其中一位員工聊過得知串聯背後主要目的便是建立國際網絡,以期未來能做出更多跨界的能源報導

Clean Technica:Clean Technica的主要負責人之一Benjamin Schulz說明他們的經營模式其實比較像行銷網站而非能源媒體。他大方坦言網站架設的目的就是要推廣電動車,並且不避諱一些主流媒體避免的手段,比如說短時間高密度的重複發文。這種獨特的運作手法讓他們有最多的寫手、最頻繁的發文密度以及最廣的題材;世界各國的電動車、電池、再生能源、氣候議題、環境教育議題等等範疇都是網站常出現的主題。缺點就是過度商業化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有負面影響(我通常會自動無視該網站上報導特斯拉新產品的文章),而過於頻繁的發文密度也使文章編輯不及,影響文字品質(Clean Technica可能是我目前看過,最常出現拼字錯誤和前後句不連貫的能源媒體)。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