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影視產業,光靠「經驗複製」沒有用!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元的戲劇類型

撰文/李柏寬、李依玲、徐韻涵 編輯/傅觀

圖片說明/《天黑請閉眼》劇照

近期播畢的《天黑請閉眼》,一夕間成為社會大眾討論的焦點,其推理懸疑劇情成功引起觀眾熱烈迴響,也為「類型戲劇」在台灣的發展帶來一道曙光。究竟《植劇場》如何在一片影視產業的噓聲和困境中站起?這樣的成功經驗又給影劇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反思?

曾以《盜汗》拿下國內外多個電影獎項,同時也是植劇場系列作品的製作人安哲毅導演,在受訪時便針台劇的戲劇風格、演員培訓、資金取得等議題進行分析。

台灣推理劇熱潮啟動?安哲毅:成功經驗不該用「複製」的

安哲毅談到,在拍攝《天黑請閉眼》一劇之前,他發現台灣的戲劇,因觀眾市場和拍攝成本的壓力,大多數都是愛情喜劇,鮮少有推理相關的戲劇類型。於是他們便試圖推出以推理戲劇為主軸的新劇本,沒想到卻獲得廣大的迴響。安哲毅說,該劇甚至在播出期間,已經有中國的片商也開始籌拍關於推理的戲劇,也帶動華人戲劇圈開始注重推理相關電視劇。因此,植劇場的出現,讓電視劇的類型變得更多元,更讓「說故事變得更創新,而且有不一樣的談法。」

然而,對於自己的戲劇被複製的問題,安哲毅則認為,許多戲劇只要一成功就會變成大家所追逐的對象,但卻因為複製的數量過於龐大,到最後反而是缺少創新,並開始流失觀眾。因此《天黑請閉眼》不只是希望能推動台灣的推理劇熱潮,更是希望能讓整個戲劇圈能多多創新,而非在同一戲劇類型發展。

植劇場的新嘗試:專業的演員培訓制度,創造戲劇亮點

在創造故事的新類型之外,《植劇場》同時也搭配如同韓國「練習生」的演員培訓制度,為整個演藝圈投下一個震撼彈。不同於以往電視劇演員,大多數是歌手或模特兒出身,《植劇場》從海選、培訓到最後徵選演出,都經過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大多數的演員,都是從素人再經過《植劇場》完整的演員培訓後,才將其搬上電視螢幕。這不只讓演藝圈新舊世代演員能交替,也讓台灣電視劇演員的整體素質提升,並培養專業的演藝人才。安哲毅就認為,他希望能透過《天黑請閉眼》拋磚引玉,讓演藝圈開始重視演員培訓的問題,也讓台灣觀眾重新看待台灣戲劇圈這個環境的變動。

在這個制度之下,目前製作的植劇場系列作品不僅主題創新而鮮明,包括連演員群的表現也相當亮眼。從上千位素人中選二十幾位,開始進行訓練,並透過八部植劇場的電視劇讓他們被看見,讓戲劇也變得更有討論的亮點。此外,植劇場還特地找實力派演員像是楊丞琳、藍正龍、吳慷仁等眾多前輩帶領新進演員,安哲毅就說:「如果他們表現和資深演員不會落差太大,那就代表他們有所成長,就會挑選出來有機會拍下一個作品。」與過去街頭發掘明星不同,是透過專業培訓而產生出的演員,表現必定與眾不同。

翻轉影視產業 電視劇比起電影更有影響力

圖片說明/《天黑請閉眼》劇照

有了這些新興的影劇類型以及培訓制度,又拍攝電影通常是所有製作人、喜歡影像工作者最高的境界,為何《植劇場》為了改變目前影視產業的困境,卻仍選擇以電視劇而非電影的形式來製作呢?

安哲毅導演認為,電視劇比起電影,其實更能深入家庭。由於電視或網路收看電視劇的收視模式,目前仍是收視族群最豐富的一個媒介,自然若想要將新型態的影像與理念傳達出去,電視劇比起電影更有力道。

從收視族群的規模來看,若以《植劇場》目前收視率約為一的收視情形判斷,即相當於當日節目撥出時,有近二十三萬人收視該節目。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圖片說明/逆思媒讀第11期:收視率的計算

這樣的人數若換算成電影「票房」的概念,以每張電影票票價約二百元至二百五十元計算,則相當於五千萬元左右的票房,因此,電視劇擴散效果其實更為顯著。

另外,若加入成本的因素來考量,電視劇的製播成本所取得的影響力,也相較於電影來得更加有效率。安哲毅舉例:目前台灣電視劇的製播成本,一集一小時的連續劇,製播成本約一百萬元上下,但電影卻可能要上千萬。同樣的時間,電視劇也比電影更能用較少的資金,來達成甚至比電影更高的傳播效益。

「電影要破收視率1很難(指超過二十三萬人進電影院收看),但是電視劇比較容易。」安哲毅認為,電影會追求更高的藝術成就,但電視劇是要有一些想法渴望去傳達。想要讓這個產業環境變得更好的話,電視劇是最快的方法;企圖透過戲劇表達想法,電視劇是最好的宣揚管道。

收視率與資金問題,仍舊是電視劇生存的關鍵

雖然台灣電視劇在培力人才方面下了不少苦功,但目前在台製作電視劇仍舊有相當大的阻礙,像是廣告商相當注重收視率的表現,所以對於公視重「質」的戲劇就顯得相對不利。

安哲毅不諱言:「我們這麼小一個島,跟對岸差距太遠了。雖然我們視野不能只放在這麼小,但是我們真的沒必要去計較那些收視率的差異。」利用收視率來評定一部戲劇的優劣非常容易產生錯估優質電視劇的情形發生。

然而,真實的世界仍不免須面對這些挑戰。安哲毅指出,在台灣,製作一部電視劇的預算通常介於200萬至250萬之間,但政府通常只會協助總預算的20~40%。「其實一部劇只要有預算的60~80% 就能拍攝,但把國內播映權加上海外播送收益全部加起來,也不見得能夠回收成本,這就是戲劇製作人和製作單位須承擔的風險。」

廖健行導演分析,台灣平均使用150萬到200萬拍一支電視劇,拮据的花費讓製作人們費盡心思。「包含選演員的差別、場景差別,從各個環節上縮編;演員同工不同酬的情形發生,例如拍公視的戲跟一般華劇酬勞就會不同,自然會影響演員意願。」

廖健行導演說:「有些厲害的劇組把錢花在刀口上,就能低成本又高品質。國內少數將小清新風格作品拍得成功的,是因為創作者懂得用小規模去挖掘貼近人性的作品。」然而,就國內目前的影視界而言,目前尚無法支撐大格局作品,「即使有大筆資金,但我們長期沒有做這樣的事情,沒有經驗依舊做不來,有錢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好。」

那麽當資金不足或遇到缺口時,製作人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安哲毅指出,「片型不一樣,處理的方式就不一樣。」安哲毅導演解釋,像「邊播邊拍」與「拍好再播」的電視劇,就有所不同。導演強調,台灣影視多是「個人性」的小規模產製,除非是所謂「委製」(企業或政府委託製作),在開拍之前就會有專業的人把預算都算好,公司也都會有預備金周轉,不然當資金不足時「其實沒有什麼危機處理的SOP可言」,因此戲劇工作處處都是危機。

《植劇場》雖然為台灣電視劇開出了一條新路,但我們卻也從其中的經驗看到,影像製作有賴於不斷地進行類型創新與演員培訓,但在商業電視收視率和資金問題的困境中,其阻礙仍是制度性和系統性的。《植劇場》的熱潮,反而更是凸顯了目前戲劇產業的困境。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