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湘紜 編輯/王映涵

從新創教育團體的角度,反思目前臺灣的教育改革現況。臺灣翻轉教育的興起,帶動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組織紛紛創立。這些教育組織的創立伴隨的背景為何?其在臺灣的立足點是否穩固?筆者透過專訪新創教育團體-ER,以其為例來一一探討。
臺灣「新創教育團體」興起現況
面臨升學,臺灣的考生各個像無頭蒼蠅地不知如何選填科系。有許多意見認為現在制式考科侷限學生自我探索的機會,教育制度把學生塑造成只會讀書卻不懂自己為何而學的考試機器。久而久之,學生不僅缺乏了學習的動力,也迷失自己對未來的人生方向。鑑於此,臺灣有許多教育團體一一成立並導入新的教學模式。期許在看似封閉的教育體系中,加入一絲喚醒臺灣學生學習動力的活水。
愛因斯坦來教書-「偶像崇拜」概念之構想
2016年初音未來來台演唱會,透過投影出立體人物的技術營造仿真的視覺效果,讓粉絲們為之瘋狂。一位不存在真實世界的人物,是如何讓全世界的粉絲願意花大筆鈔票前往聆聽他的演唱會呢?「偶像崇拜」是人類很奧妙的心理反應,根據心理學,「人在進入青少年時期,感情日漸豐富、思想亦趨成熟。同時,青少年很有可能會因為生活的負面經驗造成某部分內心安全感的缺乏,透過崇拜特定的人物,可以抒發自己內在的壓力。」
「偶像崇拜」者常常會被標籤成「盲目的追星族」。然而,這樣的心理狀態也許並非那麼負面。因為透過追星,青少年得以從偶像身上確定自我價值、思考自我的發展。本質上其實是在追求一份心靈寄託。適當的崇拜偶像,不僅可以讓青少年從壓力繁重的考試中舒緩情緒,更能加速青少年思想的成熟。
「若將偶像崇拜的概念融合學習,會激盪出什麼樣的花火?」

想像一下,愛因斯坦在教室中,與學生談天說地,高談闊論自己如何構想出質能轉換公式,娓娓道來物理的奧妙。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這樣的景象其實是ER教育團體對現代教育革新的構圖。希望將教育結合初音未來演唱會中出現的投影概念,讓愛因斯坦、孟德爾或是孔子等等偉人復活。營造與學生最真實的互動,讓學生激盪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本能,進而產生對學科的吸引力、對知識的求知慾。

投影的原理,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身體的動作捕捉」。目前ER教育團體參考了國外Rokoko動作捕捉的服裝,只要人穿上服裝做動作,一旁便會出現近乎同步的影像。第二部分則是「嘴唇的動作捕捉」。透過Lip-syncing的嘴唇同步技術,預先將說話時的嘴型記錄進電腦中。當演員說話時,電腦再快速計算出該祠與搭配的嘴型,最後呈現在投影上。
「動作捕捉」為該教育計畫的構圖基礎。除此之外,還會搭配「變聲音控」來擬真偉人的聲音。為了瞭解偉人的說話習慣、肢體動作及知識背景,須另外請益「歷史學家」。透過歷史學家的專業資訊,讓投影出的偉人更加逼真。讓偉人影像不純然是空殼般的虛擬,而有如復活一般的真實,增進對學生的吸引力。
提供一片「不假修飾的風景」,解放考科框架的束縛
ER教育團體認為『現今的教育體制,國英數社自等學科會被學生排斥,主要原因出自於這些學科被訂為「考科」』。當學生將它們視為被強迫學習的科目時,便錯失了能夠真正體會其美妙的機會。ER教育團體希望提供學生知識當中,最純粹、最不強迫的學習模式,讓學生重新認識知識深層的一面。
除了「考試」的束縛,現在的教學模式主要教導的內容大多以「直白、單向的結論為主」。以物理科來作舉例。當課程教到光電效應時,老師的教法大部分都直接代數字進K=hν-W公式,而學生也承襲這樣單調的計算模式,久而久之便越來越無法體會知識的意義。
ER提供的課程,不再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法要求學生強行吸收淺層的知識。相反的,ER將帶領學生探討最純粹、深層的知識。同樣以光電效應作為例子。光電效應的意義重大到是現代物理學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光…可以是一顆一顆的?」、「光的能量可以轉移給一顆電子讓他飛出去?」這幾個問題,正是愛因斯坦當時困惑的。
如果讓愛因斯坦復活,親自告訴學生:「其實用雷射光打金屬面板,發現上頭的電子溢出造成電流,是一場意外。意外之後我經歷了一連串的思考才提出『光是粒子』這樣瘋狂的假設。另外我還找到了公式中K(光電子動能)、ν(光子頻率)、W(功函數)的關係,這麼神奇的現象竟然簡單到如你們考卷上圖表中的一條斜直線而已。」
「光子那麼小,要怎麼看?」講完故事後,愛因斯坦帶著同學做一遍簡單的光電效應實驗,讓它們親自去熟悉K、ν、W之間的關聯,看不同顏色的光子們(雷射)照射不同的金屬板會怎麼樣?「不僅是答案不同而已,讓知識的主人領著偉大的靈魂與光環,做一場最有說服性的感性與理性教學,是淺移默化的、是好玩無壓力的。」ER共同創辦人李祖源說。讓孩子得以「真正」認識知識的架構,並且也因為看到知識真實的面容,能夠有機會思考自身對該學科的興趣。
ER教育團體發展之特色
生涯選擇的茫然,對於臺灣的學生而言有如流行病般掀起無邊無際的恐慌。加上制式化的教學,讓學生更是手足無措。往往讀了三年不一定有興趣的學科後,靠著生涯量表粗估科系走向,極有可能面臨所學非所愛的困境。
學生必須使自己完全投入其中,摸索過所有細節,才有可能意識到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喜歡。ER想做的,就是把每位學生完全丟進「學科最原始的世界裡」,讓學生可以在被偉人啟發,真實探索不同的知識時,找到自己生涯的方向,而不再單單地被統計數據簡易歸類科系。
此概念吸引人之處,便是提供了學生「自我反思與探索的機會」。過去的教育體系裡,學生往往淪為被選擇的角色。等到大考成績出來,大部分的學生僅是按照自己的分數選填科系,自然科分數低一些,就填文、商、法的學群。這樣的做法,雖然學生們也明白其弊端,但現行的教育體制無從讓學生思索自己的興趣,因此只能為人生下注,賭一把可能適合自己的系所。透過ERoom的課程設計,便有機會讓學生體會各種學科的真實面貌,讓決定學生人生走向的不再是紙上的分數、量表,而是自己的內心。
「遊走在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平台,能開拓更多可能性。」ER創辦人李祖源說。啟發每個人求知慾的刺激點不盡相同。有的人可能受偶像的吸引,有些人則可能純粹是受知識感動而產生熱愛。ER希望能夠規格不能規格化的東西,以「同樣的ERoom課程」,激發「不同學生的求知本能」。透過高中的選修將ER融入生活的一部分。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將知識潛移默化進學生的內心,開發不同學生的求知本能。
也因為ER將自己定位在體制內與體制外之間,而有機會在臺灣教育佔有一席之地。不僅擁有體制外教育組織的創新特質,有許多嘗試的空間。同時,也因為它以體制內的形式運作,讓ER較能取得家長的認同。ER的課程設計會配合學校的課綱,因此較不會因為新創的角色,讓家長擔心學生無法兼顧課業。
ER教育團體發展之反思
身為新創教育團體,在臺灣要站穩腳步仍有諸多困境需要克服。像是學校行政的配合不佳、家長的低認同、學生不買單……等等。每個團隊在推出產品時,都需要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評估其可行性,以下筆者針對幾點提出反思。
課程設計的架構學生是否能負荷
ER目前對課程設計的概念大致是一堂課50分鐘,包含20~25分鐘講述及剩下時間的實作課。且該課程是以選修的角色存在學校課程中,因此學生真正能夠接觸ER課程的頻率並不高。一般而言,課程開始時需適當地複習前一堂課程的內容,如此一來才方便學生做知識的銜接。萬一複習的時間不足,便快速進入新的主題,且課程與課程之間間隔過長,很有可能學生未能真正吸收到知識的精隨,而是停留於炫目的科技樂趣之中。
龐大經費的負擔,課程長期的維繫該如何支撐
課程如要實施,經費問題是無法避免的。筆者將經費的狀況分成兩塊。第一塊是「校方布置教室的經費」。木板、開通的教室、投影機……等等都是必須先通過校方同意後由校方來建造的設備。然而,校方是否有意願且擁有多餘的經費能夠投注在ERoom的建造上?畢竟全息投影技術應用於教育的理念十分新穎,對於如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教育模式,要能快速立足需耗費心力。
第二塊是ER本身應具備的人力資源及物力資源。以人力資源而言,需要有變聲音控、動作捕捉演員、及教室現場協助的老師。以物力資源而言,因為每堂課都會包含一部分的實作,此時便會需要一次性的材料。實施一堂課,需負擔最少三人的薪資以及部份的材料費,這筆資金相當可觀,除了學校的選修學分費,是否有更穩固的經費來源?如此耗費金錢的課程設計目前十分少見,要如何因應這樣的課程更是一門學問。
臺灣教育之反思
以上僅以ER新創教育團體作為舉例,無法代表臺灣的整體教育,此文目的是帶著讀者初步想像臺灣新創教育團體的進行。從ER來看,可以發現目前的臺灣教育發展非常快速多變,透過全息投影的技術激盪學生的求知慾是既翻轉教育之後,筆者認為可能的新一波教育改革方向。教育科技的發展已不單單侷限在電腦中的軟體應用、線上課程而已,而是加深加廣到硬體科技的應用。如此趨勢供臺灣有機會成為亞洲教育發展的領頭羊,替亞洲教育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或許社會中仍有許多聲浪批判臺灣教育現況的不足,像是制式化教育限縮學生發展、升學主義掛帥導致學生迷失自我……等等。但當我們仔細觀察其實可以發現有許多有想法、期待替台灣教育帶來改變的教育團體日益蓬勃。如Design For Taiwan、Taiwan Bar、Learning Is Sharing與均一教育平台……等等。其中,有的組織靠著企業贊助以及社會大眾的支持持續發展,亦有的靠著自營利的模式擁有一片教育之地。無論透過什麼模式維繫其組織運行,無論以什麼角色立足在臺灣教育,各個教育組織的核心目標皆相同-「渴望為制式的臺灣教育注入生命的活水。」
當我們今天能夠一同支持社會上這些有想法的教育組織,甚至奉獻自己的心力,我們都能夠「從制式化教育下的受害者,轉變為那個為教育注入活水的造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