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學生自治為什麼很難?

撰文/徐培瑄 編輯/郭彥霆

圖片說明/台大學生會選舉事務宣傳(出處:台大學生會選委會

學生自治回來了?

前陣子,國立臺灣大學學生自治的熱度似乎又因為周維理罷免案(註1)、學生會長補選(註2)的事情上升不少,從周維理疑似沒有實現政治承諾,到學生會長補選候選人的政見良莠不齊。這使得許多人開始懷疑學生自治是否終究只是個笑話,也引發投入學生自治的意願。

在最新一次學生代表的選舉中,報名學生代表者共有74名,而105-2會期的學生代表人數更到達74人。回頭檢視最近一次學生代表選舉,這些候選人的政見,不乏有提到要拉近學生自治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者(其中又以社會科學院候選人為最大宗),其政見包括:開直播、公開透明、成為選區學生與學校的溝通橋樑等⋯⋯但其實要如何拉近學生自治與學生的關係,一直都是參與者致力的目標(包括公開常會速記、開放學生參與常會的旁聽等等……)。學代會所做的這些努力,是為了盡可能讓議會過程不那麼神祕難懂,使得有意願參與的人數上升。但實際分析大家投入學生自治的狀況,發現學生自治的參與度在318有過高峰之後又逐漸冷卻,唯有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文學院投入學生自治的人數較多。經過了那麼多年的的實踐,究竟為什麼學生自治的參與率至今依然無法有效提升?為什麼「拉近與選民距離」的目標不斷地在選舉中被提起,是否也表示著從以前到現在各位學生自治參與者們所做過的嘗試都失敗了?

直接做出失敗的判決恐怕太過於急躁。事實上有些門檻並不是說要降低就夠輕易降低的,要在此聲明的是,這些門檻會同時影響到「關心學生自治」與「投入學生自治」兩者,但會更著重於後者的解釋與闡述。而這些會讓人喪失投入熱情的門檻,包括:人脈的欠缺、議事規則的不熟悉等等。

圖片說明/這次學生代表選舉候選人的數量與前幾年相比多了許多

手牽手進學代會?

人脈一直都是人們要投入一件事物前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好比說你會更傾向於選擇一個你已經有熟人在其中,或是有人願意一起陪你加入的社團。為了釐清這段文字的重點,此指的人脈是在「選擇」是否要投入學生自治時,自己手上握有的人際網絡資源(學代會是否有認識的學長姐、有沒有朋友願意與你一起競選等等……),也就是說,在進入議場之後產生的情感連帶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內。除了一直在崗位上的老學代們(說他們老也還真不好意思),我們可以發現104-2上任的學代中也有先前參與反課綱議題者,這些人在反課綱時就相識,同時臺大濁水溪社也是投入學生自治的大宗(註3),但也有一種常見的狀況,是在投入議場之前先在秘書部工作,進而或多或少先熟悉學代會的運作狀況與參與的人們。若仔細窺探學代們的人際連帶,甚至可能回溯至高中學長姐、各校社團交流等⋯⋯使得投入學生自治的人們有極大的機率在先前有著其他形式、領域的交集,而這樣的人際網絡在政治上是有利的,這些「團體」在議場容易帶動風向(像是在開會前分頭遊說其他學代、在議場中接連質詢),而其成員在議場中也比較不會被邊緣化。

當然,這不是必須,然而若沒有人可以在議場裡面依靠,不熟悉學代會運作模式的人較容易因此退卻,畢竟休會時各種情報交流、冗長又孤單的議會時間,那感覺就像是跑進了某科系的大一必修那樣尷尬。退卻,倒也不是說澆熄投入學生自治的熱情,但可能轉向學生會或是異議性社團這類藉以尋求另一種投入議題的機會。

規矩那麼多,怪誰?

複雜的議事規則也是讓新人卻步的另一個因素,在各個時間能夠做的、應該做的動作並不是短時間之內可以輕易被掌握的。雖說臺大學代會為了消除此障礙有舉辦培力營,然而為期一天且只舉辦一次的培力營是否能夠達到最大效益且能讓新學代們一步到位恐怕也很難說(註4),更何況有些議事規則連擔任了兩三個任期的學代都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會議詢問、秩序問題的用法等……)。雖說掌握不了議事規則其實是小事情(之所以說是小事情,是因為說說錯了也不若新人想像中那樣會被兇狠的前輩們罵,頂多就是告訴你不能這麼做),但在真的體認(或習慣)其為「小事情」之前,難免會讓人為之卻步。其實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在選委會或學生法院所發佈的判決書上——不論是在NTU交流版或是粉專上回應判決書內容的人,他們往往有法律相關背景(明顯的例子如由選委會接收檢舉而發出的各種公告底下的留言)。面對這些專有名詞跟擁有特殊脈絡的字句,毫無背景的新人,恐怕只能靠勇氣與毅力去摸索(當然也真的有人憑藉自己的力量摸索成功)。

議事規則與人脈不足兩個門檻會互相影響,由於身邊沒有人關注學生自治的議題,所以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算想關心也不懂得要從何關心起;之二是較難以接近甚至是瞭解議事規則(畢竟議會規章這種半文言半白話的東西,有人可以跟你解釋還是好懂多了)。缺乏盟友(註5)的協助也會讓新人在上手事務方面困難許多,雖說「盟友」的概念很容易被化約成「舊勢力」,然而事實並不完全如此,這些在學代會努力多時的老學代們有著強大的質詢能力,他們因理念而結盟靠攏,其中更有致力於改革與打擊舊勢力者(有盟友除了基本上有投票人數的優勢之外,各式情報也比較容易流通,好比開會時誰的表現如何、各委員主席之位有誰有意願競選等等,讓自己關心的事務可以被搬上台面討論)。

面對這些問題,學代會所做的努力是否依然不足?雖然有公佈常會的速記與公報、PTT上也有NTUSC(台大學代會)版的存在,但大部分的學生似乎對於學生自治是否有所成效依然存有懷疑。或許我們該自問,除了架設直播這樣耗費成本的方式,我們能用什麼更好的管道讓大家熟悉學代會的操作方式,進而降低投入的門檻?或至少,讓我們所花費的力氣對於其他學生而言是「有感」的?

圖片說明/學生會官網上面的預算與決算書(取自台大學生會官網)

註一:第二十九屆前任學生會長周維理曾在5/26日(原投票日,後因系統問題延期投票)發布退選宣言,然而選罷法規定在登記時間結束後不得退選,其於6/2日當選學生會長。當初承諾退選卻在當選學生會長之後沒有辭職,使得部分學生認為周維理沒有做到其政治承諾,並預計連署罷免。周維理於9/29日辭去台大學生會長一職。

註二:周維理辭職後,會長一職由105-1台大學代會的議長周安履代理,並依照選罷法規定於45日內選出新任學生會長。第二十九屆學生會長補選報名人數共達12名。

註三:許多人都是從關心社會議題進而希望以學校作為實踐或是練習的場域,尤其因為社團的人際網絡,只要有一位願意投身學生自治的同學,往往會影響到同社團的其他人對於學生自治的想法與關注程度。

註四:培力營最顯而易見的缺點在於晚通知並且只為期一天,容易與其他事物撞期導致學代參與度不高。

註五:其實盟友的概念跟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差不多,但在特定議題上,學代會先行探聽大家的立場,這時的盟友指涉的範圍會更廣一些。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