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張道宜 編輯/傅觀、王映涵

“In corporate America, women fall behind early and keep losing ground with every step”——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
各國看到工業4.0背後的成長新動力,卻同時對職場性別結構的潛在動搖,沒有同等的重視。到底這場重塑製造業未來的革命,會弭平性別鴻溝,還是會讓性別差距更嚴重?
2017年1月,全球政治、經濟菁英齊聚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Davos World Ecnomic Forum, WEF),除了聚焦全球經濟前景,「工業4.0」(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dustry 4.0)同樣受到矚目。這個串聯物聯網(IoT)、自動化(automation)、雲端計算(Cloud)與大數據(Big Data)的未來計畫,被視為是翻轉全球製造業的關鍵革命。
什麼是「工業4.0」?
「工業4.0」具體而言,就是將IT技術結合傳統製造業,使產業更有效率的運作,在供給端,透過全面自動化生產的智慧工廠,以及巨量資料運算,提高生產效率;在需求端,透過網路串連設備,徹底改變使用者習慣,同時,使用者的使用經驗會反饋給供給端,使兩端互相適應,再加以改善。
工業4.0受到重視而發展的同時,也再對勞動市場造成前所未見的衝擊。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今年1月出爐的研究報告《未來產業:自動化、就業與生產力》(A Future That Works: Automation,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最快在20年內,全球近五成的工作都可能自動化,「自動化」將會是普及的現象。
「自動化」將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WEF研究報告《未來的工作》講得相當明白:2020年以前,也就是未來3年內,全球消失的工作機會恐超過710萬個,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是處理「例行性事務」的白領工作,根據估計,行政工作職缺將劇減超過475萬,是白領工作中被取代的大宗。
除了勞力市場被顛覆,再生產勞動環境也可能大為改變——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的機器人進入家庭,代行家務,成為必然趨勢。當然,這代表更多女性勞動力得以解放,能夠從家庭進入職場;但問題在於,我們的產業環境是否準備好吸收這批生力軍?我們的教育環境,能否提供亟需的人才與對人才的相應訓練?
工業4.0需要技術人才,女性弱勢更明顯

「數學、工程、科學,這些科目未來都將是基礎學科」這句話,可能成為工業4.0時代的教育方針。但一方面,女性在理科領域的表現持續改善,但在職場中仍存在性別上的歧視;另一方面,雖然現在開放式課程發展逐漸成熟,「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管道相較過去更加多樣化,但從女性在投入學習的比例上,仍是低落地令人憂心。
根據一份由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同提出的開放式課程四年回顧報告(2012至2016),我們發現女性使用人數竟然只有總人數的33%,而且在選修電腦科學與所謂STEM課程的比例特別低,均不到20%,而上述課程所授的都是未來面對工業4.0的重要能力。
更值得擔憂的是,製造業領導階層中,女性比例依舊嚴重低於男性。《工作的未來》報告揭露,綜合所有產業,女性位居高階領導階層的比例只有15%,能夠擔任CEO者更不到10%,即便比例最高的媒體業,也只有13%的女性CEO。而在能源、基礎建設與資訊產業中,女性擔任CEO者更少,在所以CEO中甚至不到5%。
雖然一般認為領導階層的性別比例失衡,會隨著愈來愈多女性投入工作,逐步得到改善。但《工作的未來》報告撰文者憂心,面對「工業4.0」浪潮,各產業對於電腦、工程技術的需求提高,如果女性無法扭轉在該領域的弱勢,未來領導階層的性別比例失衡,會更難改變。
是危機更是轉機,工業4.0可望解放女性工作力
儘管許多人對於「工業4.0」的女性職場處境並不樂觀,哥倫比亞大學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院長波伊斯,卻認為工業四點零對於女性,雖然可能帶來危機,但無疑地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機。
瑪麗.波伊斯(Mary C. Boyce)在麻省理工擔任教職25年,自2013年起接任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院長,成為第一位接下該職位的女性。她在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不僅在2012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院士,近期於3D列印的運用上也受到廣泛關注。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也獲得該校最高教學榮譽獎「MacVicar Faculty Fellows」。
「對此(「工業4.0」)我相當樂觀,不過女性需要更多幫助」,波伊斯直言,對於工業4.0這個被視為最具破壞性的創新趨勢,她認為女性只要因應得宜,可能反而能加速弭平兩性薪資的不平等。
波伊斯認為,近年女性在醫療、科技業與電腦科學等領域,已經逐漸展露頭角,並且為各個產業帶來新的面貌。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與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是女性在這波製造業革新可利用的兩個突破點。,波伊斯認為女性的投入不僅能提升其本身在新工業時代的競爭力,也能為產業帶來新的能量。
波伊斯:女性要更有信心
事實上,波伊斯的說法目前尚無相關數據支撐,但有一件事情似乎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當更多女性得以投入生產活動,或是兩性收入差異得以縮小,經濟發展就能愈加快速。這也是為何聯合國、OECD不斷推動性別平等——性別平等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而是文化、生活、民生的根本平等。(相關數據詳見聯合國網站 )
可喜的是,在台灣兩性正逐漸趨於平等:根據台灣勞動部在去年6月公布的最新「女性政經參與」統計顯示,近10年來台灣女性民意代表、主管和經理人員的佔比已提高到25.3%,比10年前大增了9個百分點。除此之外,2016年9月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 International)首度公布的「女性創業指數」顯示,近45%的台灣女性,規劃於未來5年內創業。
波伊斯提醒,政府在面對工業4.0時,除了協助企業因應外,也應該要關注潛在的性別影響。他認為,政府首先應該從教育著手,從小學、中學以至於終身學習的場域,數學、科學與工程的教育普及化,也就是前述的STEM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另一方面,波伊斯也鼓勵女性更加主動擁抱工業4.0帶來的挑戰與契機,「女性在許多產業,都是創意的核心」,波伊斯有信心地表示。
全球最積極解放女性生產能量的國家——日本——事實上離我們不遠。而與日本同樣面臨高齡化、超高齡化趨勢的台灣,在步上日本後塵同時,也許可以從日本的做法中尋找一些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