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姵慈 編輯/王映涵
有別於以往「一試定終身」的入學管道,近年來大學入學管道多元化,繁星推薦、個人推甄越來越受到重視,透過此兩種管道入學的考生越來越多,尤其是個人推薦。
個人特色被放大 階級複製成隱憂
個人推薦這樣的入學管道,最大的特點就是使個人特色得以被看見、被放大,教授們不再只是透過考試成績去評估考生,對於面試、備審資料的審查,使教授不再只看到抽象的成績,還可以看到具體的個人特質,這樣的方式固然有其優點;然而,這種將個人特色不斷放大的入學管道背後也隱含著許多問題,其中筆者認為社會階級複製是最值得探討的。
「社會階級複製」,一個你我都不陌生且常出現在公民課本的名詞,其意為上一代的社會階級透過教育、財富等資源傳給了下一代。而值得玩味的是,教育這個我們普遍認為能使窮人翻身、打破社會階級、促進階級流動的管道,反而是促進社會階級複製的元兇之一。
升學機制改變 階級複製加劇
根據教育部規劃,民國一零七年入學之高中生,將適用新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從他們入學的那刻起,「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記錄工作也將正式推動。這份檔案將完整記錄這些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舉凡段考成績、選課記錄、社團活動、才藝表現、校內外志工經驗等無所不包,而這樣一份鉅細靡遺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也將在這群學生於民國一一零年進入大學之際,成為他們升學時校方參考、採計的依據之一。
而在這樣的升學機制下,我們不難想像社會階級複製勢必會更根深蒂固的存在於社會中。試想一個中下階級的學生,因家境貧寒而沒有多餘的財富可以去學習特殊才藝,更可能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參與社團活動,因為他必須利用課餘時間去打工貼補家計,那麼他的「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勢必會比一個有錢有時間去培養才藝、參與社團活動的中上階級學生更不具競爭力。

繁星推薦、個人推甄,雖然打破了「一試定終身」的傳統觀念,使得學生個人特色得以凸顯,這樣的升學機制,使得學生不再是死板、抽象的成績,而是活生生、具體的個人,但其背後卻存有極大的隱憂——作為應該使人能打破階級、促進階級流動的教育管道,卻淪為使社會階級複製加劇的元兇。
改變階級複製 落實機會平等
社會階級複製的成因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社會不鼓勵改變上一代安排的命運」,父母根據自身的願望安排孩子的命運,希望孩子能得到與自己相同,甚至是更好的資源,父母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因此讓孩子學習許多才藝、受到良好的教育,以使孩子能更具競爭力,這樣的行為委實是人之常情,卻破壞了社會的流動性。
近年來歐美開始提倡「機會平等」的概念,其核心概念是希望讓每個人即使擁有的社會資源不盡相同,但在追求某一種改變時,能擁有較為平等的機會。舉例而言,一個人窮, 但他可以透過創業致富進而改變命運,所以社會需要的是給予一個適合創業的環境, 例如有大量願意冒險的投資者, 對創業者認同並溢注資金投資等,使得他在創業過程中,擁有與其他人相同的機會。
當升學機制改變,當教育不再是能促進社會階級流動,反而淪為社會階級複製現象加劇的管道時,或許我們更多應該思考的是可以如何透過「機會平等」概念的落實,從其他配套措施上,去補足這樣將個人特色放大的升學機制所帶來的因階級複製導致的不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