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象之爭——談美國價值、兩大黨信念及美國人民內心的現實反動

 圖片說明/美國1776年《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圖片說明/美國1776年《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文/張珈瑜 文編/何孟軒、傅觀

自《獨立宣言》以來,美國人一直以自己坐擁守護的values為傲,存乎於憲法中、議會殿堂上、自由派與保守派各自對經濟及家庭與個人的堅持…無論他們所爭為何,都只是因追求那個價值的不同手段而起。他們信仰自由、相信民主、更無畏何人都能抱有一個美國夢。但在2016總統大選中,人們似乎迷失了方向,他們不明白為何隨選舉將近,報章媒體的頭條與候選人的造勢場上,只能充斥著性醜聞、賣國賊等汙穢字眼;又或者,在與生活現實遙遠的憲法價值之外,有他們更想起身爭取的權利、想讓白宮聽見的聲音?

英國脫歐程序即將啟動,未達彼時英國社會卻已醞釀爆發在即的排外情緒,而川普(Donald J. Trump)在造勢場上不避諱的高喊:「我會築牆,把非法移民全部趕回去」台下附和著的大喊:“Build the wall! Build the wall!”。排外主義的種籽,散播到「民族大熔爐」裡,攪亂了一攤春水。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美國價值」的核心理念以及起源,以及兩黨利用不同手段追求的相同目標,進而帶到政治鬧劇下的價值崩解,以及崩解的前因後果。

一. 美國價值為何? 兩大黨南轅北轍的信念及主張

美國價值起源《獨立宣言》,並在美國憲法的起草過程及往後的政治社會實踐中加以具體化。此價值也在往後的美國歷史洪流中日趨多樣,並為世人所推崇及重視。其中的重點包含以人民為主體的自由民主憲政體制,以及從歷史經驗中歸納出的「自由派」以及「保守派」。作為一個尊重包容不同價值的政治體制,不論是美國選舉辯論還是造勢場合,大家都在互相尊重的道德框架之下,不容逾越。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 美國基本價值

《獨立宣言》及美國憲法可謂奠基美國基本價值的兩大基礎,平等、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三權分立…是自北美十三州面對英國本土無代表權不納稅的壓迫起身反動而得;權力制衡、聯邦制度、法治國、宗教信仰自由…又再加諸於憲法之中,抽象的價值信念與具體制度的運行相輔相成,跌跌撞撞地建立起美國人口中的那份Values。

  1.    兩大黨在共同終點的目標追求下,手段信念的差別

Liberalism-more government in economic/less government in private life

Conservatism- less government in economic/more government in private life

分別做為自由派及保守派代表,從歷史演進以降,兩黨在「經濟」及「個人生活」上的政府介入可謂兩方在基本理念下最大的拉鋸戰。大方向的國家策略中,民主黨主張大政府經濟,以課重稅的手段達到國家帶領發展的角色;另一方面,共和黨以小政府的身分,主張在國家經濟中扮演單純監督而放任自由競爭。反之在個人生活、家庭觀念上,兩者卻有開放或保守相反的見解:尊重個人自由、自主權利的民主黨,為少數民族爭取基本權利並主張人人享有自我決定的最大自由;相對保守的共和黨,在此明確表示對家庭、倫理、個人操守及限制的重要性,反對個人的過度膨脹尤其在意家庭的重要性。

在經濟及個人自由的兩大方向上,兩黨對政府國家角色介入程度的不同,引領無數次選舉人們對政治人物候選人本身及所屬的兩個信念,搖擺及需求以做出選擇。

  1. 歷年針對各大議題 兩黨的政見比較-Partisan Position

…Accordingly,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were now defined in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less by class than by “attitude”—the position you took to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unterculture. What mattered was not just how you felt about the right to strike or corporate taxation, but also how you felt about sex, drugs, and rock and roll, the Latin Mass or the Western canon.——《The Audacity of Hope》Barack Obama

圖片說明/美國兩黨象徵動物/黨徽- 驢(民主黨)聰明有勇氣的象徵;象(共和黨)代表尊嚴、力量及智能
圖片說明/美國兩黨象徵動物/黨徽-
驢(民主黨)聰明有勇氣的象徵;象(共和黨)代表尊嚴、力量及智能

隨著政治及社會的劇烈動盪發展,猶在美國歷經1960s社會解放的年代(註1)後,社會中被掀起多元的議題。除了人民的思想更加奔放外,他們也要求政治人物應給予回應,政治人物之於人民的價值理念因此不再只是侷限於經濟政策、個人家庭自由,更要求其需要基於他們的信念對各個層面的議題表達立場。縱然個別參選人多少有別於所屬黨價值攫取的不同,但大致自由派的民主黨及保守派的共和黨也在幾大議題中長年抱持迥異或各有堅持的底線,以此為大方向政見向美國人民宣揚並爭取支持。以下列述之:

Partisan Position

Affirmative Action(註2) Free Trade Gun Control in 2nd Amendment(註3) Health Care (註4) Obamacare Immigration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民主黨 Support Support Oppose Support Support
共和黨 Oppose Oppose Support Oppose Oppose

歷年總統辯論以及國會議員選舉中,上述主要議題一直圍繞著候選人們的政見在做辯論。或有候選人於個人政見中與所屬政黨有著不同的立場,又或者政治人物在長年理念中被稱是偏向民主黨的共和黨員、保守的民主黨員,甚至有在尋找最恰當的理念中從一黨過渡成為另一黨員的例子…。足見自由與保守,不只在人民社會之間拉鋸,亦在政治生態中、不同議題間搖擺拉扯。

但無論兩黨及政治人物拾取自由或保守的手段、決定用甚麼態度面對各項社會議題,這些都只是他們為了達到自己心目中那份價值的途徑之一——讓人民選擇,達到經濟、個人、民族都自由平等包容共存的社會。

至少,從他們一貫的政治語言中是表達如此的信念。

二. 川普現象的崛起?

以三段婚姻的背景加入初選的川普,一開始已在注重家庭的共和黨內部掀起一陣波瀾,但隨著屢次狂妄、毫不避諱的發言出現在公開談論中,民眾開始明白這只是個起點。尚且不再贅述川普個人在全球媒體版面上掀起的各種爭議、趕走伊斯蘭恐怖份子等言論,且論他於黨內初選時暗指共和黨大老John Mccain被稱為越戰英雄實有不妥,並譏其2008年輸於歐巴馬是個失敗者…,面對自己反對美國繼續過度干涉他國戰事以及民主黨宣揚戰爭英雄鼓勵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的行為,川普以此激烈的言論表達他的立場,敢言自己面對歷史定位的主觀否定及批判,已引起黨內外一陣譁然。

而當其在造勢場會上高喊將非法移民趕出家鄉、築高牆拒墨西哥移民於外時,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造勢場上,應之減少了對選民解釋為何提高稅收可以重振國內的經濟政策,亦不多論憲法第二修正案何以沒有民主黨的槍枝管制政策來的恰當,反之皆是回應、批評對手川普的狂妄發言,高喊女性可以活的更好,抑或少數民族不必害怕被美國所拋棄…。此些原本可以不必在選舉中多論的主張,卻反成為民主黨僥倖做為攻擊的武器。

因此,全球暖化議題在第二次總統辯論場上被電郵門事件的叛國賊以及性醜聞所取代,增加或削減稅收的政策辯論被大企業家自己雇用中國工人、柯林頓基金會醜聞的口水戰模糊了焦點…。川普言論帶給選戰的衝擊,遠遠超出自由平等、女權的侵害,而是實在的使總統大選成為一場孩童鬥嘴的鬧劇。

三. 僅能存活於言語中的自由包容?美國人民現實的反動—川普現象代表的美國聲音

然而,為何川普能當選?全球緊盯此次選戰,如同霧裡看花,即便美國自己的選民亦是如此。比起憲法崇高價值的平等包容,川普激起美國人民現實反動的力量似乎更為龐大。評論家及各大媒體(例:CNN,The Washington Post…)就選後超出所有主流民調的瞠目結果,大致由經濟、民族做出以下前三點的討論:

1.2016年搖擺州的傾倒&民主黨老票倉的著火

選舉結果終了,不贅述數個搖擺州(北卡羅萊納州、俄亥俄州、佛羅里達州等…)多數傾向川普的結果,且論民主黨此戰失利,一大起因是民主黨老票倉的著火跑票,即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的丟失以及東北新罕布夏州及緬因州的險勝。出走的老票倉皆是五大湖老舊工業區的衰廢城鎮,在川普高喊保護主義關稅高牆、「美國人自己生產蘋果手機」之下,白人藍領階級渴望改變,並被能替家鄉帶回工作機會及復甦的政策所打動。

2.世界警察的飢寒交迫

2016年這場選舉中,民族主義之火在美國本土掀起星火燎原之勢。

面對民主黨希拉蕊持續主張美國擔任衡平世界勢力的角色,只見美國這個世界警察早已營養不良只求一頓溫飽而顧不得世界秩序的安寧。渴望國家資源回歸基礎建設的聲音,在北卡羅萊納州及維吉尼亞州等早期發展都市區域尤其聞其吶喊,對民主黨的發聲抗議顯現在投票結果之中。西亞戰事的權力制衡、對ISIS的反制攻擊獲得一勝、保全東亞海域的平和穩固…這些對大多數的美國人民來說多無關痛癢,他們只知道政府年度總預算中,對海外戰區的軍事開支,更值得拿回來投注在自己的家鄉基礎建設之下,給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設備、給老舊城區的重規畫更多的預算補助,「美國人民值得給自己享有更好的生活」。比起希拉蕊造勢場上的口號“Hilary!Hilary”,川普場上高呼的卻是“U.S.A.! U.S.A.!”即可見一斑。

 圖片說明/2016年總統當選人川普先前造勢場會-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為其競選口號
圖片說明/2016年總統當選人川普先前造勢場會-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為其競選口號

3.歐巴馬“Yes, we can”八年後帶給拉丁美洲及非裔民族的期望幻滅

比較2012大選,拉丁美洲裔選民對共和黨的投票率不減反增。就在評論家、主流媒體及民主黨聲嘶力竭為川普的種族議題分裂言論而哭喊時,傾聽美國基層非白人族群的心聲,歐巴馬總統八年前給予他們的政治承諾與希望,在八年後僅存不見起色的生活。這句口號帶給他們傷害,遠比川普的狂妄言論來的有殺傷力。

平等包容的價值是何物?對他們而言,或許最切身被剝奪的未必是憲法賦予他們的包容價值,而是經濟社會現實下,不得溫飽的一個失敗的經濟政策。

4.FEDERALISM—National Value VS. State Value聯邦制度下邦的自主性

然就價值層面論述,吾亦見美國憲法價值與現實的拉鋸未必即是衝突,反而可能是一股助力,遠在川普現象發酵的影響層面之外。

在種族的平等包容、對抗全球暖化的主流思潮(因川普亦是主張反對抗暖化公約者)看似屈服於人民對經濟的渴望復甦、工作機會的重拾時,有一個美國政治制度的價值實反映在此次令人意外的大選結果中。那便是美國憲法中聯邦制度Federalism的精神,所展現的聯邦政府(聯邦最高法院)價值National Value與州價值State Value的對抗。

源自北美十三州的自治、從邦聯制度到啟憲法確立的聯邦制度,直至南北戰爭後歷經協調妥協終歸暫歇的混亂,Federalism一直是美國政治制度重要的精神價值,主張State擁有除了國防外交、經濟等全國性議題外的一切自主性,即從法院federal court vs. state court兩套分立的體制便可見一斑,除非聯邦最高法院作出的全國性解釋,州政府、州法院擁有對各項價值的取捨判斷權。近年趨勢中,幾乎越來越多的權利或價值被提升至聯邦價值層次成為National Value,除了少數議題(如死刑)一直尚未成功突破federalism捍衛的state Value

隨著自由派近年在民主黨執政下的快速膨脹,加上聯邦最高法院亦連續做出數項開放的價值解釋,包含同志婚姻合法化、宗教多元的保障等…,覆蓋在州價值之上鋪天蓋地席捲的開放價值,令聯邦制度下的保守民眾感到惶恐。

伴隨Scalia大法官的逝世(註5),總統提名大法官的人選因此成為此次影響選戰的考量因素。保守派民眾堅信聯邦制度的精神,認為他們應該保有自治並作出屬於自己州價值的選擇,Federalism下,似反激起部分保守民眾出門投票的動機,希望聯邦政府、聯邦最高法院可以暫緩自由派的無盡覆蓋,而得做為解釋保守的搖擺州佛州傾向共和黨的原因之一。可以說,美國人民或許還沒準備好過快自由開放、全面包容的社會。

四. 結論—美國人民亟需的「價值與現實再平衡」

2016總統大選,值得我們重新審思,一者為美國憲法價值的實質存在性,一者則是全球媒體的主流化下,關心總統大選的我們是否太一廂情願的接受了主流媒體、西方政治思想給予我們的灌輸。我們也因此輕而易舉的以為對於美國民眾而言,自由平等包容便是一切,政治狂人、大放厥詞的川普就只是個出來鬧場的丑角。我們以為美國人民都如同希拉蕊口中所述不忍少數民族的被迫害、對女性的輕挑言論所憤怒,並對身為世界警察自負重任…。或許這些憤怒與理念確實都存乎美國人民心中,但比起這些卻同時有他們看待選舉、選擇候選人更在意的基準。我們不能說高喊築牆的美國人便是自私自利冷血之人,又或者選擇川普的選民就是一群被煽動的激情份子,因為在現實與價值的取捨間,美國人民所在意的生存、家庭、工作權、聯邦制度的州自治精神,對他們而言即是自己實實在在與憲法條文上的價值精神並列的另一份自我價值。

激情過後,無論選舉最終的結果為何,美國亟需的是價值與現實的再平衡,這份價值不侷限於憲法明文上列舉的價值,更存乎個人對生活、社會自我評價的另一份信念,此亦可謂即是《獨立宣言》中所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終極價值。

註解

(註1)1960s美國經歷多場社會運動,包含反戰運動(Anti-War Movement)、Civil Rights Movement、Environmental Movement、Feminist Movement、Student Movement,變革的年代,促進文化、民族多元化及思想的興起。

(註2)平權法案。最早由美國總統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在1965年發起,主張應當照顧少數種族、女性、病患者等各種社會弱勢群體。平權運動並非一單獨的法案,部分來自1964年聯邦民權法以後的一系列法案中性質相同的條款,後來又得到最高法院一系列判例的補充。作為民主黨所推動的法案,保守派反擊此乃以消弭弱勢族群歧視之名,為對白人階級歧視之實。

(註3)美國憲法第二條修正案針對美國人民擁槍的自由與保障。認可人民在特定條件下合法擁有防禦性武器。此項議題為民主黨所反對,主張應該將社會安全秩序的責任回歸國家,偏重增進警察制度的教育及訓練。

(註4)為歐巴馬所提、於2010年3月通過的健保法案,又被稱為歐巴馬健保案。大致民主黨內部普遍支持此項法案,由大政府介入維護健保秩序;共和黨則認為健保應交由民間企業運作推行,才能更有彈性並配合自由市場下的經濟效率及政府開支。

(註5)http://m.cn.nytimes.com/usa/20160214/cc14scalia-shell/zh-hant/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