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城市記憶:走過一甲子,西站成歷史

圖片說明/臨時搭建在東三門外的戶外國光售票處,少了像先前一樣讓乘客遮風避雨的室內環境

文/黎育如、邱姵慈、王子夏     編輯/沈文薇

 

西區門戶計劃在臺北市政府大刀闊斧改造之下快速進展,臺北舊城區的歷史場景在拆除忠孝橋引道、重現北門、拆遷三井倉庫的過程中漸漸重塑翻新,然而臺北人的老時光記憶卻也隨之淡去。

今年11月進行拆除的臺北西站,更把舊城區中乘載著來往各地的記憶一併除去,曾伴臺灣公路客運走過半百歲月的臺北西站,未來變成公園廣場和公車彎的使用空間,但反觀近期的臺北車站周遭,卻因此進入了交通黑暗期,原先國光客運的乘車點遷移至臺北轉運站、臺北火車站東三門、北一門等地,造成車站周圍的交通更為混亂,過去國光客運總站能遮風避雨的建築物,如今變成在路邊的狹小候車亭。

寧造願景館 不續舊車站

「西區門戶計劃不是在解決交通問題,若真的要解決,應該是分流。」,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表示西區的交通動線必須多方考量,而不是把混亂的交通塞到看不見的地方,相對於市府認為「臺北西站的拆遷能搭配捷運環狀線的串連,可以帶動第二圈、第三圈城市發展」,許多支持保存的人士則認為現況下的交通並沒有更好的規劃及改善。

圖片說明/臺北西站拆除後,北一門公車停靠站旁增設的國光客運搭乘點,交通尖峰時段又要與其他公車以及汽機車搶道。

站在保存立場的洪致文認為,若能保留住臺北西站,在未來捷運機場線疏通之後,或許會改變人的交通習慣,因此對臺北西站的活化和利用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想像。而在國外的保存經驗中,老舊車站有不少被保留下來延續其功能性使用的案例,如英國的聖潘克拉斯(St. Pancras)車站,就是保留了19世紀的哥德式建築並且融入創新元素,繼續活在倫敦人的記憶裡,更成為了著名電影《哈利波特》的電影場景。相較之下,洪致文認為臺灣的規劃思維多停留在把舊的車站拆掉或是廢棄,寧願做願景館或打造全新的車站,卻不願讓舊車站繼續維持功能和延續故事。

臺北西站也正是在這樣「打掉換新」的思維中被拆除,雖然文化局表示早已在去年六月現場會勘時判定臺北西站因其建築經改建所以不具保存價值,但對此洪致文卻提出了不同的「價值」觀點,他認為文資的價值在於「歷史意義」和「場所精神」,而不在建物本身的外觀。

圖片說明/扇形月台

扇形月臺具特色 西站見證臺灣民主

此外,在臺北西站拆除的過程中,洪致文也親眼見證了廣告牆撤下後的建築結構,與早期的樣貌並無太大差別,但眾人卻常因廣告外牆的遮擋而淡忘了臺北西站的歷史樣貌,也正因如此,臺北西站很容易被外界認定為無美感且無價值的建築物。

但其實臺北西站是戰後西區主要的現代建築,在1935年時由公路局設立,與臺北火車站一樣扮演著交通門戶的重要角色,是南來北往乘客的記憶集散地,也是望見城市印象的第一扇窗。從建築外觀而言,扇形月臺的設計也與現今轉運站多為樓層式的動線規劃有所不同,進入車站大廳便可以觀察到全部月臺的位置,方便旅人尋找自己的目的地。

除了做為交通轉運的功能,1992年的419事件中,臺北西站亦成為了民主的見證地。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與林義雄等人為了要求總統直選而佔領忠孝東路,當時的臺北西站就是眾人夜宿的地點。臺北西站在歷史意義上不但紀錄了公路發展的軌跡,同時也是眾多遊子的回憶路徑與臺灣民主奮鬥歷程中的一站。

圖片說明/臺北西站已於11月完整拆除,藍色圍籬為現今施工處。

文資審議易操控 審議結果難公正

從臺北西站的拆除案可見得政府與民間在文化資產價值判定上的衝突,對此常見問題,洪致文特別有感觸,在他近日出版的新書──《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中紀錄了自身搶救文化資產的經驗歷程。

在許多案例中都可以看見不論在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組成上,還是在價值判定的觀點上,都影響了各文化資產保存與否的命運。洪致文認為,文資審議是一個可以被操作的機制,委員會的組成有內聘和外聘的人員,就像是環境評估一樣,政府可以去決定人選,難保委員擁有獨立超然的地位,因此他表示:「當文資審議都可以被操作的時候,這種小小的價值認定,又如何認定能在一個比較公平的狀況下進行?」

城市記憶經篩選 歷史脈絡難呈現

在價值判定的觀點上,洪致文認為這是隨時間而演進的,如在早期的認知中,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百年建物才具保存價值,如清代時期的廟宇、三合院,而時間演進至今,日治時期的建物距今時代也已久遠,也具有相當的保存價值。

而此種保存觀點最引人爭議之處就在於對1945年後的建物上的判定,許多文資團體認為戰後與冷戰時期的現代建築同樣具有時代意義,但是政府官員對於這塊歷史價值卻不重視,這也讓洪致文相當擔憂,「歷史正在往前走,但我們對那段時代的記憶卻漸漸全滅」,他也舉出了嘉禾新村的例子,嘉禾新村中的日治時期木造宿舍可以被保存,但戰後建的眷村卻不能保存。

對於文資團體來說,建物的全區保存才能完整紀錄從日治、聯勤眷村時期一直到現今的歷史脈絡,因此洪致文也指出西區門戶計劃就是在這樣選擇性保留的概念下產生的產物,而這些經過政府篩選的城市記憶,卻造成我們無法完整的去理解、認識臺北的城市記憶與如何演變至今的完整歷史脈絡。

圖片說明/德國現代住宅群落

文資團體呼籲:文資認定應重視「人類價值」

相較於臺灣對不到百年的歷史建物不甚重視,國外則多持正面肯定的保存態度,以德國的現代住宅群落(Berlin Modernism Housing Estates)為例,此現代住宅在2008年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為少數有別於教堂、歷史重要遺址的文化遺產,這些現代住宅的建築雖然沒有如教堂般華麗的建築工法,但這些新住宅的規劃凸顯了德國經濟大蕭條時代的背景。這些現代住宅不僅滿足當時德國社會的中下階層居住需求,同時也為新型城市提供了開拓性的都市建築視野。

而像是上述這樣的例子也標示了,文化資產的價值認定除了年代久遠與否外,還多了「展現人類價值」以及「見證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另一層思考,而這也是民間文資團體一直呼籲政府必須重視的觀點,同時更是讓民眾看見城市空間記憶的靈魂所在。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