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東白 編輯/王映涵

你知道自己學校用電狀況以及節電的情形嗎?逆思做為鼓勵閱聽人翻轉主流媒體產製形式的另類媒體,這一次和台大氣候行動社合作,想深入調查台灣大學校園用電與節能政策現況、評估優劣利弊,並且提出以學生的角色適合進行的政策倡議。這個同時結合報導者、研究者以及倡議者等多重身份的媒體產製實驗,期待能讓大家對於落實節電的行動產生更多的想像,接續逆思媒體識讀第十八期〈媒體呈現下的氣候變遷〉的弦外之音,討論如何將零碎化、個體化的節能減碳論述聚集成更大規模的倡議能量。
本系列文章來到第二篇,我將在這篇文章好好討論台大現有節能政策的一些問題,包括參與度不足、沒有專門經費、缺乏長遠規劃等等;文末則列舉氣候行動社的建議,以及未來節電專案的大方向。
10/18日下午,我和氣候行動社的另一位社員受邀到「科技與社會研究」教學現場觀摩。這是由台大動科系朱有田老師以及社會系吳嘉苓老師合開的一堂關於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整合性課程。這天恰巧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培力講師吳澄澄過來,聆聽各組做成果發表。
之前幾周,該課程和綠盟合作,引入了吳澄澄講師規劃的節電教案。修課學生在學習了一些簡易的電力分析知識後,開始調查日常生活身處的空間,如家裡、宿舍或研究室等空間的用電狀況並且提出節電措施。這種使用者導向的節能盤點方式,雖然缺乏精確的電錶資料分析,但由於學生對自身用電習慣的了解,他們會比專業的診斷團隊更快速掌握各種電器的用電細節。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參與課程的人都會在過程中確切地檢視自己的用電習慣,並認真思考可以進行的節電方針。



我們去進行課堂觀摩的兩天過後,10/20日的早上,台大總務處,召集全校各單位的管理人員集聚博雅大教室,聆聽營繕組說明明年3年將開放受理空調設備更換補助的各項細節。「管理的手段已經沒有多少改善空間了,我們應該朝向下一步,也就是設備更新的方面著手。」總務處邀請的黃秉鈞老師在說明會中提到。
由上述提到的台大師生以及總務處對於節電的不同思維與行動方式,我們可以推知,在當前的台大校園內,對於節能議題存在著兩個族群,各自用兩條平行的思路在推動他們認為理想的節電方式。是甚麼原因產生這樣的現象?而這樣會帶來哪些問題?這些是我們這個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想拋出來給大家好好思考的。
長期缺乏關心相關議題的師生?
過去幾個月以來,我訪問了幾位老師,包括從事國內環境政治研究、風險社會等等社科研究或是從事建築耗能研究、空調節能等等理工研究的教授,無不對於當前台灣重大的能源議題和轉型方式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卻又對於台大校內用電狀況和節能政策不甚了解。其中存有的巨大反差,讓人感到非常困惑。真的是因為校內師生都沒有關心相關議題,才讓總務處的種種努力不被重視嗎?
事實上,從2008年學校開始有效推動節電措施起,台大校內一直就有持續關注的聲音。意識報在2010年6月曾做過一篇簡易的調查報導,說明學校的節電目標以及空調系統管理實況。讀到他們訪問到的節電目標,可以發現六年來校方可以說毫無更新,而各系館管理人力不足、沒有有效的獎懲機制的問題恐怕也少有改善。
甚至早已有臺大學生寫過關於校園節電政策的碩士論文。在〈大學校園建築節能措施成本效益與推行阻礙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這篇2012年出版的論文中,已經鉅細靡遺地說明台大近年來的節電政策和推行節電遇到的阻礙。論文中提及到的諸多建議,從更詳細之用電監控系統、校內各館舍之用電結構更細緻的分析、到基礎用電消耗量以及各館舍合理EUI值(能源消耗密度,定義請見本系列報導前一篇文章)的探討仍然有效;同時文中點出的問題,像是沒有專款推動節能政策以及使用者方面參與意識不足等,也持續存在。
所以,校內學生真的沒有在關注這個議題嗎?答案當然不是這樣。但很顯然地,學校方面對於他們提出的意見一直都沒有真正重視過。畢竟只要不是上級主管機關向下施壓,行政單位沒有理由沒事找事做。一個最能表露這樣態度的例子是,當政大大學報的記者為了永續部設立的相關倡議的報導,而詢問營繕組對於校內綠建築認證標章到期後應否持續更新的看法時,相關人員所做的回覆:「只要內政部沒有訂出規範強制要求,學校不可能主動去推這種事情。」
教師的部分,詢問他們對於協助校園節電政策規劃的意願時,這些老師們都表達出肯定的聲音;但因為更加關注於自己的研究重心及其他種種考量,對於學校內部的狀況不一定那麼了解。比如在拜訪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的相關老師就表示,他們目前著重的重點都是校外的重大議題(許厝國小、臺化等),對於校內議題的研究就不是那麼仔細。而我訪問到的機械系相關教授的研究團隊也多以處理業界的中小企業委託診斷案件為主,沒有接到學校的委託案件過。
當然也有密切關注台大節電政策,並和總務處合作關係良好的教授,比如說前述的黃秉鈞老師。然而即使是這樣關心台大校內設備節能狀況的老師,在說明會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室透過設備更新和太陽能板建置,大幅降低內部耗能的成功案例以後,校方也沒有經費(和意願)將這個經驗全面推廣出去。而黃老師較少關注的用電管理議題,校方和校內老師們合作的意願就更低了。
沒有廣泛參與的節能政策
自2009年以來,臺大全校總用電量已經下降了大約5%左右。看似不錯的成效,在詢問能源管理小組的成員時他們卻點出一個問題。雖然總務處方面一直鼓勵各館舍以每年節電4%的目標努力,然而實際上有進行相關節電措施的科系和單位還是少數,全校總用電量的下降其實是這些少數單位,比如總圖書館、生科院或電資學院大力節電的成果。這代表,時至今日,臺大的節電政策不僅僅依然是校方或系方高層主導的,而且還是只有少部分的單位有真正參與。
沒有廣泛參與的節能政策會造成甚麼樣的問題?台北市立大學日前已經親身示範了。因為學校在未和學生好好討論的情況下就對宿舍採取新制電價收費方式,引起了學生的不滿。類似的事情在數年前臺大法學院也發生過。收取合理反應成本的電費,以及將舊電錶更換為更細緻的電錶以利未來用電分析和節電推行,這些政策當然是有效節電政策的必要條件,然而若沒有充分納入學生意見就進行單向規劃,只會引起學生因為不被重視衍生的反感。
(明年台大的水費也要大幅調漲,學生宿舍大概會是學校開刀的第一個地方,會不會發生類似的狀況可以好好觀察。)
另一方面,對於大部分系所的管理人員,這樣獎勵性質的節能政策也就變成一年一度的設備更換補助而已,沒有辦法更積極地主動構思出自己系所的通盤規劃。說明會會場上,一位管理人員詢問副總務長設備更新後,幾年前才安裝在舊空調系統上的溫控系統要如何處置時,副總務長非常豪邁地回答他舊設備可以一起換掉。只要沒有自己的節能規劃和有系統的專案,僅是上面給甚麼獎勵就申請的話,我們的節能政策就永遠會是這樣重複的設備更新和不時發生的資源浪費。
乾坤大挪移湊出的節電預算
在說明會的問答時間,技師們最關注的問題是,總務處預計會撥出多少預算進行補助?總務處給出的答案相對模糊。「我們還沒有訂出很明確的預算,不過幾百萬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副總務長這麼說。
事實上,從校方到各系,沒有專門的節能經費一直是節電無法順利推行的其中一個問題。前述的碩士論文就已提及:「目前台灣大學執行節能主要的阻礙有兩個,第一個是大多數館舍若欲藉由汰換老舊設備進行節能只能利用正常研究教學之餘的零星經費進行,各館舍經費不足的問題顯著;第二個是館舍使用者的節能意識不足,尤其是研究空間之用電量雖然佔了館舍用電的大半部分,但其實實際使用者的節能意識尚需加強。」
沒有專款處理節能,最後就導致節電策略上的選項受限。能做的永遠都是小規模的設備更新,要真正做出黃秉鈞老師研究室那種全面的汰換又會有經費不足的問題。對於各系來說,就更沒有意願去做出有系統性的長期規劃。當總務處在補助款還沒有確定前就開支票,我們又如何要求各系對自己的設備做麼完善的盤點和更新計劃呢?
思維的落差:被電費計算主導的節電政策
最後一個本文想提出的問題,是作者在和相關人員索求學校各學院用電資料時觀察到的狀況。台大校方推行減少用電量的目的主要在於減少電費開支,這點可以由相關人員提供的用電資料型態明顯感受到,他們對於這些資料討論的面向也多著重在電費開支減少的程度。自然,若要減少電費,用電量的下降肯定是必要的;在這個基礎上,學校才推動了相關節能政策;雖說如此,以節省電費為主要動機的節能政策有其不足之處。
例如能源管理小組處理歷年資料的方法。如同本系列前一篇報導所述,總務處對於用電資料公開的態度還是有些保留,但因為即時用電資料都是逐時資料,如果能夠取得過往的紀錄,對於各館舍用電分析會很有助益;然而能管小組留下來的歷史資料,其資料品質卻只有到每日一筆,不可能作出詳盡的用電分析(進行建築耗能分析的資料品質至少要每小時一筆,才能搭配氣象資料進行有效分析)。之所以精簡了儲存的紀錄,是因為他們過去都只是拿這些資料來算清各系應該負擔的電費,而沒有想過能將長期儲存的紀錄拿來做為分析與檢討的工具。也是因為如此,能管小組實際運作上除了負責儲存用電資料的紀錄,其他業務跟營繕組沒有甚麼差別,在人事也高度重疊的情況下,並沒有真正體現出設立另一個專責部門的必要性。
基於電費壓力推行節電政策還有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當上級壓力不再那麼明確,或者電費壓力不再那麼緊繃時(比如2014、2015的電費,都不再有大幅漲幅),學校就不會主動提出較長遠的節能規劃。本系列前一篇文已有敘及,學校在2007到2015年八年的節電目標沒有達成以後,目前沒有提出接下來10年的中短程目標。雖然可以預期未來電價大幅調漲後,學校肯定得著手進一步節能規劃,但因為外在環境或上級壓力被動因應的節能政策,恐怕會繼續出現前面提到的諸多問題。
氣候行動社的建議
我們已經大致把學校用電現況、節電政策以及相對應的問題在這系列專題的前兩篇文章中說明完畢。關於這些問題,氣候行動社會提出幾個建議,希望往後台大老師、同學、學生自治團體以及行政單位等三方面能拿來作為參考。
- 針對資訊公開度和資訊品質的問題:即時用電系統能夠做到逐時數據,沒有理由無法將歷年的逐時數據公佈。甚至只要整合總務處內部樓地板面積資料,各館舍的EUI值便可一目瞭然。即使無法全面公佈原始資料,也應該有專責的部門對這些紀錄進行處理、分析後,做出公開的整理報告。
- 針對校內師生參與度不足的問題:我們認為日後在進行校內節能盤點和規劃時,在技術和專業需求上可以優先尋求校內既有老師和研究室的協助;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應該將「科技與社會研究」課堂上所推行的這種使用者為基礎的節電工作坊帶入盤點和規劃過程內,這樣館舍的使用者不僅能提供電錶分析無法反映出來的電器實際使用情況,也能在日後用電時更有節能意識。

帶入盤點和規劃過程內,提升他們的參與度和節電意識)
- 針對沒有固定經費的問題:學校和各系所應該根據未來的長期節能目標規劃,從校務經費和系務經費中劃出固定比例的專門款項進行相關業務。
- 校方應該調整學校的組織架構,將目前的環安衛委員會過於繁重的職責再做細分。一個做法是設立永續委員會,討論全校節能目標、節能政策的規劃,並檢討各院系提出的合理EUI標準。
- 相對應的,學生會接下來極有可能創設的永續部,應積極監督學校成立永續委員會;在那之前,則可以將監督建議一和建議二的制度化納入工作,並提出以學生的角度出發的全校節能目標和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等和校方進行討論。
在本次的學生會會長補選中,我們氣候行動社與自然保育社、根與芽社以及動物權利發展社發起了要在學生會底下創設永續部的倡議。對於這個部門的想像,我們期待它能夠在低碳、零廢、生態、動權和環境教育推廣上發揮積極監督學校相關政策的功能,前述建議僅為列舉未來低碳校園部分可以進行的工作。
當選的新任學生會長呂姿燕在選前對永續部的創設提出了詳細的規劃時程和具體承諾,這部分我們社團給予高度肯定;未來,我們幾個社團將會持續和學生會溝通,讓永續部的定位能更具公益性並做出實質改革。接下來本社將繼續推行的節電專案,則會著重在結合使用者為導向的節能工作坊與專業團隊的節能盤點,以期建構出使參與者更有感的節能規劃。這些事情的後續發展,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具體討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