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莊椀茹
在咖啡店喝咖啡時,常常被菜單上的飲品拿鐵、卡布其諾和咖啡歐蕾傻傻分不清楚,或是對義式咖啡、美式咖啡有甚麼不同搞昏頭,以下介紹幾種在咖啡店會看到的跟咖啡相關的飲品或是各國當地特殊的咖啡飲品。
黑咖啡(black coffee)
又稱清咖啡,基本上只要是不加糖、不加奶的咖啡都稱之為黑咖啡,但是即溶咖啡則不再此列,黑咖啡是咖啡豆加焦糖,經過高溫碳烤,帶有焦苦、酸、焦糖和碳化的味道,各地區豆子所沖煮出的黑咖啡各有不同的風味。而依據各地口味不同,在咖啡烘烤時,加入了巧克力、糖漿、果汁、肉桂、肉荳蔻、橘子花等不同調料,稱之為加味咖啡(flavored-coffee)。
白咖啡(white coffee)
馬來西亞的特產,起源於怡保鎮,大約在十九世紀的時候,當時大批的華人為了謀生,來到馬來西亞怡保地區當礦工,當時他們在無意間發現了在野外生長的咖啡,具有提神及醒腦的效果,於是受到了廣大的華人礦工們的喜愛。有一天西方人來到了此地,傳授礦工們西方煮咖啡的方法,而經過時間的流逝,咖啡在馬來西亞的影響逐漸的擴大,但是當時的華人並不喜愛苦澀帶酸的咖啡口味,於是透過混和不同咖啡豆,加入適量的奶和糖,以及將高溫烘培的咖啡改為中低溫長時間烘培等方式,進行了改良,於是逐漸成為了現在馬來西亞當地的特色飲品,受到了當地人所喜愛。
義大利濃縮咖啡(Espresso)
其定義為使用7~8g的咖啡粉加入88~82度的熱水,在施加9巴(bar)的壓力所萃取出的25ml左右的量,在濃縮咖啡上頭的金黃色泡沫,稱之為克力瑪(crema)。而一杯濃縮咖啡的好壞,通常可以透過克力瑪(crema)來判斷。
咖啡的精華被快速充分的萃取出來,完成一杯濃郁、芳香、高純度、苦中帶焦糖味的咖啡。一般民眾在家中無法使用價格較昂貴的商業用義式咖啡機,多是利用義大利人所發明的摩卡壺沖泡,摩卡壺的原理是利用蒸氣壓力來萃取咖啡,水在密室中沸騰,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聚集蒸氣,蒸氣所造成的壓力,使熱水從密室中逃離並穿透咖啡粉末。
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除了單份的Espresso以外,還有更濃烈的雙份義大利濃縮咖啡,稱為Espresso doppio,doppio為英語中的double的意思。
美式咖啡(American Coffee / Americano)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士兵來到了義大利,他們喝不慣Espresso,味道太苦、太濃,於是他們在Espresso裡加入了大量的熱水,來沖淡味道,這樣的喝法讓義大利人感到十分驚奇,稱這種美式的喝法為“Americano”,於是這樣的名稱就被流傳開來,專指Espresso加入熱水沖淡的飲用方式。
土耳其咖啡(Turkish coffee)
是一種較原始的咖啡沖泡法,另一種稱呼為中東的咖啡(Middle estern coffee),使用一種黃銅或是銅的長柄壺,這種壺在土耳其稱為「傑士威(cezve)、美國用原來的名稱稱呼「伊碧可(ibrik)」,而在希臘則稱為「碧奇(briki)」。多次沸騰咖啡粉所沖煮的咖啡,表面上沖煮出的泡沫為沖煮專家的象徵,會平均的分給賓客,具有尊敬的涵義,飲用時,連咖啡渣一同喝下,而我們所聽聞的咖啡占卜,則是由此來的,依據底部自然成形的咖啡渣來占卜當日運勢。
越南咖啡
咖啡粉放入特殊的金屬過濾器,倒入熱水,讓咖啡一滴一滴流入過濾器下方的杯子,等咖啡滴完,再加入煉乳或糖,攪拌後即可飲用。在越南,有冷、熱飲兩種飲用法,熱飲為在泡製咖啡時放入另一個裝有熱水的碗裡保溫,冷飲為在,泡製後加入冰塊即可。
死亡之願咖啡(death wish)
美國紐約的咖啡店老闆布朗,在2013年研發出的咖啡,選用阿拉比卡咖啡豆,採取特殊的烘培法,將咖啡因含量提升至普通咖啡的二~六倍,號稱是全球最提神的咖啡,在包裝上頭印有骷顱頭,並附上健康警告,聲稱每人每天只能飲用兩杯。
不同類型咖啡的製作方法。(圖片來源:goo.gl/duzhcn)
動物製咖啡
有些動物會採食咖啡果實,由於咖啡果實無法消化,所以在動物體內消化發酵後,會被排出體外,當地人撿拾這些動物的糞便,經過充分的清洗烘培後,成為動物製咖啡。像是麝香貓屎咖啡、果子狸咖啡及泰國象糞咖啡。
麝香貓屎咖啡(Kopi Luwak;Civet coffee)
印尼當地的椰子貓(麝香貓的一種),糞便中未消化咖啡果實,又名貓屎咖啡或是麝香貓咖啡,是世界上最貴的咖啡之一。
咖啡評論家克里斯‧魯賓曾給予很好的佳評─「酒香是如此的豐厚與強烈,麝香貓咖啡又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濃郁,幾乎像是糖漿一樣,它的厚度和巧克力的口感,並長時間地在舌頭上徘徊,純淨的回味」。
因其價格不斐,有不肖業者以不人道的方式來製作麝香貓咖啡,曾有媒體爆料,有業者把椰子貓關在狹小的籠子裡,不斷地餵食咖啡果實,以增加產量,而台灣的山海關珈琲莊園的主人張景科,透過科學的方法,研發出使用菌種發酵法來製作麝香貓屎咖啡。(註一)
台灣果子狸咖啡
台東的果農阮勇光在工研院教授的協助下,製作出了台灣版的麝香貓屎咖啡,利用跟椰子貓同科的果子狸喜愛食用咖啡果實的特性,培養出了四種腸道乳酸菌,加入人工採收的咖啡豆,透過體外發酵,產生出果子狸咖啡,這樣科學的製作方式,不但減少了咖啡中的貓屎味,更增加了香味的濃郁。
泰國象糞咖啡
又稱黑色象牙咖啡,是加拿大的企業家布雷克(Black Dinkin)所發明的,大象吃下咖啡果實後,會在體內維持三天的消化過程,經過體內發酵後,喝起來頗具特色,與麝香貓屎咖啡不同的是,椰子貓是主動去吃咖啡果實,但是大象吃咖啡果實,都是以人工方式所餵食的。
維也納咖啡(Viennese)
在咖啡中加入鮮奶油,並灑上糖治的七彩米,是一位來自維也納的馬車伕愛因‧舒伯納所發明的,在一個寒冷的夜晚,等待著主人歸來的同時,她為自己沖泡了杯咖啡,那時,情不自禁的陷入了家中妻子溫柔的胃她攪拌咖啡裡的糖和奶油的回憶裡,不知不覺地就加了很多很多的奶油,但是卻沒有攪拌,於是造就了今日的維也納咖啡。
濃縮咖啡+牛奶
維也納人柯奇斯基(Franz George Kolschitsky)在西西元1683年發明了黑咖啡加入牛奶的做法,當時被波蘭打敗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維也納留下了一批咖啡豆,讓咖啡慢慢的在這個城市流行起來。但因為黑咖啡的味道太苦,很多人不是很適應,為了讓咖啡更可以讓消費者接受,於是柯奇斯試著在咖啡裡加入牛奶,創造出溫潤的口感,對腸胃的刺激性也低,就此一炮而紅,而這種咖啡做法也延續至今。
拿鐵咖啡(Caffe Latte)
Caffe Latte為義大利文,指的是咖啡拿鐵,在義大利文中Latte為牛奶的意思。在台灣,我們習慣跟店家說要一杯「拿鐵」,店家會送上一杯「拿鐵咖啡」,但是這樣的說法在義大利,店家會直接給你一杯「牛奶」,要在義大利喝到加牛奶的咖啡,記得說要一杯「Caffe Latte(咖啡拿鐵)」,才不會鬧笑話。
現在的拿鐵是五分之一的濃縮咖啡,五分之二的熱牛奶與五分之二的奶泡。但是一開始的拿鐵其實是沒有奶泡的,因為奶泡機的出現是大約在1950~60年代,不過奶泡的發明,至今仍沒有定論,說法各家紛云,所以在義大利點上一杯Caffe Latte(咖啡拿鐵),有可能是沒有奶泡的。
濃縮咖啡和牛奶為咖啡拿鐵的雙主角,細細品嘗兩者交融的口感與平衡,是拿鐵最獨特的風味,而拿鐵表面上的拉花,更是一門值得欣賞的藝術。
卡布奇諾(Cappuccino)
為20世紀義大利人所發明的咖啡作法,調整了濃縮咖啡、牛奶和奶泡的比例,當濃縮咖啡的比例越來越多時,杯中的顏色轉變為深褐色為主,再搭配上一絲絲白色的牛奶,就像是義大利聖方濟會的修士身上的深褐色的斗篷,再覆上一條潔白頭巾,而義大利文中的Cappuccino原意為聖方濟會修士的深褐色斗篷,讓Cappuccino因此而得名。
卡布奇諾有三分之一的濃縮咖啡,三分之一的熱牛奶與三分之一的奶泡,也可以撒上可可粉和肉桂粉提味,在卡布奇諾裡,濃縮咖啡為主角,牛奶為配角,而口感上,就是喝起來咖啡味較重的拿鐵。
咖啡歐蕾(Caf’e au lait)
Caf’e au lait為法文,“au”如英文中的“in”,意思為放入、在⋯裡面,而lait是法語裡的「牛奶」,所以Caf’e au lait意思為將咖啡加入牛奶,音譯為咖啡歐蕾,咖啡歐蕾並沒有公認的比例,但是大多是濃縮咖啡和牛奶比例為1:1,最大的特點為濃縮咖啡和牛奶從兩旁同時注入咖啡杯,至今仍是法國人喜愛的早餐飲品,同時搭配著麵包食用,咖啡歐蕾還有自身專屬的咖啡杯,在所有的咖啡杯中容量為最大的。
摩卡(Mocha)
有一個位於中東葉門的沿海小鎮,叫做Mocha,在當地生產的咖啡豆有著巧克力的風味,後來泛稱為擁有巧克力香氣的特殊咖啡豆品種,稱為「摩卡豆」,到了後來,Mocha轉變為一種飲品的名稱,而摩卡是巧克力為主角,為五分之二的濃縮咖啡、五分之二的熱巧克力與五分之一的熱牛奶。
瑪奇朵(Macchiato)
Macchiato在義大利的原意是「被牛奶弄髒的咖啡」,在濃縮咖啡中加入微量的奶泡或牛奶,可能只有一小湯匙,用Espresso杯就可以盛裝。從外觀上看起來就是濃縮咖啡上點上了白色一點,若是用雙倍的濃縮咖啡製作瑪奇朵,稱為大瑪奇朵,而只用一份濃縮咖啡製作馬奇朵,就稱為小瑪奇朵。
咖啡+酒
咖啡加上甜酒,如卡魯哇(kahlua)咖啡香甜酒、貝里詩愛爾蘭香甜奶酒(Bailey’s Irish cream)、雪利丹(Sheridan’s coffee layered liqucur)、大象奶酒(amarula cream)。而除了加上甜酒外,還有加入白蘭地的皇家咖啡(royal coffee)、火焰咖啡為拿破崙所發明與加入伏特加的拿鐵馬丁尼(Latte Martini),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加入威士忌的愛爾蘭咖啡(Irish Coffee)。
愛爾蘭咖啡(Irish Coffee)
咖啡裡加入威士忌,加上鮮奶油,在杯口抹上鹽巴,而這項飲品最可靠的傳說,是一位在機場工作的酒保為了一位空姐所調配的。這位酒保擅長調雞尾酒,愛慕著一位空姐,他希望可以親手位空姐調製一杯雞尾酒,可是空姐只點不同的咖啡,後來酒保想到了辦法,把愛爾蘭威士忌加入咖啡成為了一種新的飲料,取名為愛爾蘭咖啡,加入菜單裡,可惜女孩不是為細心的人,一直沒有發現,後來她終於發現也點了它,在第一次幫女孩主這杯咖啡時,心情激動得流下了眼淚,為了怕女孩看到,用手指將眼淚擦去,然後畫在愛爾蘭咖啡杯口上,希望女孩能體會思念發酵的味道。後來只要有停留在這個機場,女孩總是會點上一杯愛爾蘭咖啡,漸漸的他們變得熟識,女孩會跟他說世界各國的趣事,酒保則教她煮愛爾蘭咖啡,直到有一天,女孩決定不再當空姐,最後一次為她煮愛爾蘭咖啡時,女孩對他說「Farewell」(不會再見的再見),他們的故事才結束。後來女孩回到了舊金山,有一天想喝愛爾蘭咖啡,但是找遍了所有咖啡館都沒找到,她才知道愛爾蘭咖啡是酒保專為她而創造的。
以上所介紹的飲品,文中成分比例僅供參考。像是拿鐵和卡布奇諾,因為成分比例太過於相似,甚至有店家取消販售卡布奇諾。重要的是,如何依據這些成分比例,調製出自己喜愛的
(圖片來源:Coffee, free from w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