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紹妤 編緝/黃化臻
你每天接觸到媒體的時間有多長呢?從廣播、雜誌、電視到現在盛行的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媒體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幾乎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然而,你滿意現在媒體播送的內容嗎?民國104年正式於內政部登記立案的社團法人團體「媒體改造學社」,致力於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期許能夠健全本土傳播生態,並且保障傳播從業人員的工作權。
媒改社前身: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
由馮建三老師帶領成立的媒體改造學社(以下簡稱媒改社),前身為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以下簡稱無盟)。由於過去台灣特殊的政治體制,在戒嚴時期創立的台視、華視、中視三台受到政治力的高度把持。媒改社現任秘書長張春炎表示:「當時台灣就像是擁有民主的憲法,但是沒有民主的生活」。也因此無盟積極要求增訂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喊出「反對徹底私有化,台視華視公共化,中視民視專業化,無線電視民主化」的口號。無盟認為,民主社會中黨政軍不應該掌握媒體。期望能藉由管制民眾長期接觸、影響力大的媒體,避免其受到控制而造成報導內容扭曲。
媒改社正式成立 笑稱地下組織
在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的過程中,張春炎坦言,確實遇到很多困難。「理想是發揚公共利益,這樣當然會影響到某些人的利益」,最後無盟於民國91年正式解散。92年成立媒體改造學社,但是當時並未登記立案,張春炎說,當時的自己人還會笑稱自己是「地下組織」。媒改社組成人員包含多數前身無盟的成員,參與者包括傳播學者、社會學者、社會科學研究者等。媒改社直到民國104年才登記立案正式成為社團法人,隨著時代改變,願景也與無盟的訴求開始有所不同。其目前致力於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以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
四大行動健全本土傳播生態
為了達成社團成立目的與願景,媒改社也有實際的具體作為:
一、擴大團體影響力
媒改社主要由學者組成,希望藉由在大學上課,傳遞相關背景知識給大學生,並且吸引更多新生代的學者參與。另外媒改社也有出版書籍,希望將具有公共價值的知識產出,影響更多閱聽人。
二、固定參與公聽會
政府組織在重大法案政策推動時,通常會舉辦公聽會;媒改社也會藉由這些機會,在公聽會中為政府和民眾提供相關專業知識。而這些意見也會被歸類為專家意見,能夠修正部分的政策方向。
三、公共傳播與社會教育
媒改社每年會舉辦「媒體公民會議」,以論壇的方式邀請青年學子參加。會議中邀請學者提供媒體相關背景知識,並且以媒體改革為主軸認識媒體議題。另外媒改社的官方網站也會發表線上評論,其中的專欄《媒體有事嗎》,就是以媒改社的成員為主,不定期對社會議題做出釐清判斷。這些評論也會與以網路平台為基礎的平面媒體(例如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合作,同時刊登。
四、招開記者會
在針對重大事件時,媒改社也會以「媒體改造聯盟」成員的身分,針對問題召開記者會。例如2016年3月隨著新政府即將上任,召開「協尋人民的文化部長」的記者會。
發出聲明稿,然後呢⋯⋯?
「有人會說學者喜歡狗吠火車,可是如果連狗吠都沒有的話,那怎麼辦?」張春炎說,聲明稿出現之後,最主要是關心提出的意見有沒有被採納,並且希望能有更多人分享。然而這些聲明真的有造成實質的影響力嗎?事實上是很難評估的。「就算是釋迦摩尼他也要參悟一陣子,」張春炎說,就像教育是百年樹人,不能要求現況會在一夕之間改變,但是「媒改團體至少要扮演的是會說話的菩提樹。」
發出聲明稿,然後呢⋯⋯?
「有人會說學者喜歡狗吠火車,可是如果連狗吠都沒有的話,那怎麼辦?」張春炎說,聲明稿出現之後,最主要是關心提出的意見有沒有被採納,並且希望能有更多人分享。然而這些聲明真的有造成實質的影響力嗎?事實上是很難評估的。「就算是釋迦摩尼他也要參悟一陣子,」張春炎說,就像教育是百年樹人,不能要求現況會在一夕之間改變,但是「媒改團體至少要扮演的是會說話的菩提樹。」
下一步,該怎麼走?
即使媒改社在學術界有一定的名聲,但一般民眾對於媒改社仍然比較陌生。目前媒改社正積極與網路平台合作,讓即時評論除了在媒改社官網發佈,也能同步在其他平台刊登。並且在2011年成立刊物《共誌》,關懷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未來能讓更多人接觸到媒體議題。張秘書說:「當這個圈子越來越大之後,人人都可以批判缺乏公共性的媒體內容,善盡關心媒改政策的公民知識份子,當然是一件好事,但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