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不一樣的台北城!專訪台北城市散步

 

圖片說明/大稻埕廣場。
圖片說明/大稻埕廣場。

文/邱姵慈、郭彥霆

你曾想過,生活在台北這座城市的我們,對這個城市有著什麼樣印象?是每天上班、上學的既定路線?是捷運熟悉的機械聲?是繁亂吵雜的交通?還是步伐緊驟的人們?撇開繁雜的日常生活,你曾試著去了解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台北城嗎?你曾想過台北城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模樣嗎?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是一個透過深度在地導覽,讓人們重新認識台北城的導覽團隊。台北城市散步的創辦人邱翊表示,深度在地導覽的目的不僅僅是推動在地人關注在地文化,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導覽,能讓人們更認識自己,同時也認識別人。邱翊說,「讓每個人都能認識自己所處的城市、認識所處城市內不同的人,更甚者,去認識別人眼中的台北城。」

認識自己,認識別人

舉凡近期於網站上所推出的《城市無間道》系列中的「本省角力戰─鄰里角頭的Play Ground」、「街頭生存學」,抑或是「外省幫的眷村脈絡」,都是希望能藉由導覽員的深入介紹,讓參與者去認識與我們一同生活在台北城內的地方角頭、街友、外省人過得是怎樣生活,去想像他們眼中的台北城有著什麼模樣。近期推出的《進城》系列導覽,也讓我們透過對歷史文化有著深入了解的導覽員之解說,得以試著去想像前人對於城內的建設、城外繁華榮景的想像。

此外,台北城市散步還有許多獨特的導覽,例如結合京劇、北管劇或歌仔戲,試圖呈現舊時大稻埕的街景風情等。而這些有趣又精緻的導覽,其背後的發想原因甚為單純,邱翊說:「我們通常都是想什麼做什麼,覺得什麼有趣,就做什麼。」最重要的是,這些導覽都扣緊著台北城市散步的核心理念-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處的城市)、認識別人(認識所處城市內不同的人)。

(圖片說明/臺北城市街景。)

收費導覽,區分客群

而台北城市散步的導覽,除了有趣又精緻外,尚有一項特點是-收費。對此,邱翊表示,有收費就能區分客群,願意付費的客人會較願意投注心力在導覽上。甚至,在提及印象最深刻的客人時,邱翊坦言道,真正令他印象深刻的客人反而是要求他們漲導覽費的一群年輕人,「那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說,希望我們可以漲價,因為我們前年導覽費還是350元,他們很怕(過低的導覽費會使)我們活不下去。因此,我們去年漲價漲到600元,今年漲到700元。」

多數已習慣參與免費導覽的台灣人,在看到這樣的導覽價格時,通常會為之退步,因此正如邱翊所言,反而利用收費的方式,就可以區分出誰是真的願意投注心力在參與在地導覽、關注地方事物上。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這樣看似高價的收費,事實上僅是與導覽成本打平而已,邱翊說:「光是導覽員的鐘點費就要1500元以上,這樣你就知道其實那些免費導覽背後所付出的成本有多高!」

(圖片說明/臺北城市街景。)

文化資產,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

談到對台北城文化保存的想像,邱翊表示,無論是以文化、觀光或產業的角度去看我們所處的這個城市,他認為最核心的應該是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分為有形的,如建築,無形的,如生活方式、宗教。多數人多著墨於有形的文化資產,但他認為無形的才是更重要的。文化資產代表著過去人的生活經驗的累積,如果我們去破壞我們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等於是把我們過去的自己是怎麼來的,把我們的祖先給破壞掉。無論今日的統治者是清朝、日本,抑或是中華民國,這些文化資產都是過去不同時期的累積,而這些累積都終將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

他亦提及,在國家城市的發展下,當然總是會有一些舊的事物會被抹去,這是勢在必行的,並非所有舊的事物都要一昧的保留,他說:「如果一個城市都是同一個時期的房子的話,這樣是會很奇怪的,或者我們要把過去的房子再蓋回來也是很奇怪的,這就像是宜蘭的傳藝中心一樣,所以我才說文化資產就像是一個過去時期的累積。我們要把文化資產留下來,是要讓我們知道過去的自己是怎麼樣的。」

做別人沒做過的事

從知名旅行社的產品經理,到台北城市散步的創辦人,從一個人、一條路線的發想,到現今擁有五、六個人的公司團隊,身為大稻埕第五代的邱翊表示,剛開始想做大稻埕導覽時,其實沒有想那麼多,只覺得有些事認為是對的就該去做。他說:「會想做大稻埕的導覽,是想帶大家用我自己的觀點去看大稻埕,因為在維基上可以找到許多與大稻埕相關的介紹,或比較表面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卻可能是粗淺的、錯誤的。」

因此,提及組織運作上的困難,邱翊坦承道:「我覺得最大的困難,還是自己,因為要想著如果自己能力不夠,是不是還要去學些什麼,才能繼續帶領團隊走下去,這才是最大的困難。」他表示,正因自己正在做著別人沒做過的事,因此很多事是沒辦法想像的,所以很難說明未來明確的走向。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