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與利潤,藝術特區的價值矛盾與衝突:以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圖片說明/駁二藝術特區。)
(圖片說明/駁二藝術特區。)

文/蔡歆儀、黃化臻   攝影/邱品融

「噹噹噹!前面借過一下~」眼看著一家四口騎著自行車呼嘯而過,這是初次到訪駁二藝術特區映入眼簾的場景。有人悠閒地散步,有人忙著拍照打卡,也有Cosplay的平面模特兒被美光燈團團圍繞,當地民眾紛紛繞過來看熱鬧。記憶中早已沒落的舊社區,如何轉變成現今的風貌,成為家人、朋友、情人休閒時的好去處,更成為攝影師不可錯過之取景勝地呢?

駁二藝術特區,位於高雄市鹽埕區,「駁二」原先是指第二號接駁碼頭,建於1973年高雄港第三船渠內。此區原是一般港口倉庫,但隨著高雄港的沒落也隨之荒涼無用。2000年時,高雄市政府為尋找國慶煙火施放場所,發現了這塊具有發展性的寶地。在地方文化工作者及藝術家大力推動下,結合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專案計劃,讓人煙稀少的港邊再次注入新生命。

逆思記者南下高雄訪問了當地民眾,一名年輕男子不諱言地說:「在駁二還沒改建以前,根本不會有人來這裡,最多也就是到附近有名的高雄婆婆冰解解熱就回家!」身旁勾著手的女子開心地說:「駁二現在是我們最常約會的場所,沒事就來騎騎自行車,散散步。」簡單的兩句話,可知是有多少人,多少衝突、磨合、溝通才能造就今天的駁二勝地!

初訪駁二藝術特區,或許會認為它僅是專門展覽各式藝術品的開放空間,亦或是民眾休閒之地。然若我們耐心鑽研其歷史,細細品味此區的氛圍,便會發現這裡所蘊藏的不只有表面的藝術,更有讓人驚嘆的人文底蘊。

此區的大型藝術品多屬現代藝術風格,但卻能伴著塵封已久的舊倉庫找出屬於它們的和諧步調;年輕藝術家為此注入新生命力的同時,巧妙地在新與舊間找到了平衡點。歷史與創新的結合,正是駁二與其他展覽館不同之處。

新與舊,公與私

然而,隨著經營的日子漸趨長久,駁二藝術特區面臨和絕大多數藝術特區相同的抉擇。和最初創立時頻繁與當地藝術家合作的狀況相較,如今的駁二和台灣許多藝術特區相同,皆以世界性的巡迴、收費展覽(諸如蠟筆小新展、SNOOPY展等等)作為其最主要的經營方式,並且將部分的空間實施長期外包。此種經營模式,不僅使其鼓勵當地創作者的立意蒙上了疑慮,更進而牽扯出空間再生的根本性問題。

「空間再利用的狀況下,大部分的空間本來已經是公有的了。」談到老空間再利用時,台大城鄉所教授慕思勉強調了這一點。

「在民營的情況下,它的展示和活動,會往符合一般大眾消費的方向走去。」慕思勉舉了華山文創園區為例,近年來駁二特區知名度明顯提升,展覽的方向卻也有了顯著的改變。他指出,民營機構的營運,自然是以利潤為最大目標。然而,當營運者開始以所收取之費用,作為衡量展覽價值的唯一標準時,便會自然地產生一種現象──擁有越高消費能力的人,越有被服務的價值。

如今大多數藝術特區的經營,皆是以此種外包方式為主。上述的鎖定特定族群服務的狀況隨之變得越趨明顯,最具體的呈現即是其展場高額的租金與入場費。民間機構在營運時,原則上是高價者得標,換言之願意出較高價的設展者,越容易在此設展,故排除了資本額較小的進駐者;二至三百元不等的門票,儘管尚未到達令人無法負擔的程度,也已足夠讓民眾使用這個空間的機會因收入的高低而產生差異。

然而這些空間在委外經營以前,原本應是公有的土地;而政府在重建、營造此空間時,使用的亦是國家的財產。「政府以公的名義去花了錢把它保存下來之後,它應該要有一個對公眾有利的事情發生。」慕思勉指出,若以高單價的市場邏輯去經營,它將削弱、甚至排除一些人參與的可能性;然而這塊土地既屬公有財產,每個國民理當有平等的使用權。

(圖片說明/駁二藝術特區的藝術作品。)

效率v.s.平等 尋找衝突中的平衡點

儘管如此,對於這些藝術特區的現狀,慕思勉亦表示在現有資源下,或許有其無奈之處。「政府沒有能力經營,所以才要委託民間。」空間的再利用和維持,都需要投入相當的心力與財力;除了資源不足的問題外,他指出制度的僵化和效率不彰,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政府從基礎結構上和民間商場不同的性質,也許導致其經營有時難以達到如民間機構般高度的效益;從實際事例上觀察,亦有許多政府設施是建造以後,因缺乏妥善經營而浪費了資源。「公部門的使命和委外經營的效果該如何維持平衡,去真正達到保留這個空間原本的意義。」慕教授說道。

綜觀現狀,我們其實依然可以在藝術特區中,找到許多能夠供所有民眾平等使用的空間。諸如室外的裝置藝術、作為民眾散步場所的綠地,其開放的性質讓他們免除消費力歧視的疑慮,市政府也藉由委託民間藝術家妝點這些空間,達到了資助小資民間團體的目的。營運的收支平衡與效率,以及讓人人無差別共享的平等性;這兩者的平衡,或許才是當前所有藝術特區共同面臨最根本的衝突與考驗。

留言
分享文章,一起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