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育如、王子夏、邱姵慈 編輯/郭彥霆
北投,人稱「溫泉的故鄉」,近日在寶可夢的浪潮席捲下,北投地區湧入大量人潮。在眾人嚮往的尋寶地圖中,觸目可及的就是一棟棟林立的溫泉飯店和重點觀光區,然而北投卻有一塊輝煌的地圖被時代所遺忘,紀錄著北投在西元1950和1960年代的電影歷史,也映照出了「台灣好萊塢」的風光歲月。
中央製片廠陪台灣電影走過風光歲月
避開航線(註1)、位於台北近郊的北投,擁有優雅的亭臺別墅、奇險的岩石小徑、古典日式建築,與綠草如茵的北投公園,豐富多樣的地景無一不可入戲。而各具特色的溫泉旅館,除了是拍攝內景的最佳選擇,也是演員吃住休憩、培養默契的最佳場所。在台語片的全盛時期,北投一天有10到15部電影同時拍攝,整個溫泉鄉就如同超大片廠,豐富的地景和旅館就成了「最天然」的攝影棚,而北投也因此有了「台語片好萊塢」的封號。
若北投的溫泉地景是最天然的戶外攝影棚,而北投復興崗的「中央製片廠」則是最精緻的室內影棚。中央製片廠(前身為中國電影製片廠)設立於1951年,當時愛看戲劇的前總統蔣經國決心發展台灣的影視文化,於是隨著中央製片廠的設立,許多經典的台灣老電影也因此誕生,初期主要的產製為軍教片,在這裡曾拍攝第一部反共宣傳片《惡夢初尋》。而後則是台語片興起的黃金年代。
導演洪維健回憶起當年,他表示當年製片廠不但拍戲,許多電影裡的配唱與音景收音都是在棚內完成的,現場不但有交響樂團配合,甚至當時的「寶島歌后」紀露霞也是在現場配唱。而洪維健也提到,許多經典電影如《楊子江風雲》、《緹縈》、《女兵日記》,就是在這裡搭景拍攝出來的,一直到1995年拍完了《肝膽豪情》,影棚才停用。
北投中央製片廠見證了輝煌的台灣電影史,然而卻因台北市政府想將其以BOT案承包,規劃影視音產業園區,中央製片廠陷入了可能被拆除的危機,此舉也引發了文資團體的撻伐,導演界也出面聲援,洪維健導演就表示:「要把製片場拆除,實在是很不尊重歷史。」
中央製片廠文資身分 各界意見紛歧
在第84次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以下簡稱文資會)中,對於北投中央製片廠是否有被列入文化資產並保存之價值,各界持有不同看法。市府原先欲將片廠做為北投影視音產業園區的基地,規劃影城、商場及攝影棚,外聘的專案委員黃建業認為,該製片廠的價值在於精神的再造和延續,而非製片廠建築本身,因此主張將舊攝影棚全數拆除改建為數位攝影棚,有計劃的改建成新的時代製片基地,以利發展台灣的影視產業,其他在場的業界人士也都主張舊棚無法符合現代拍片需求,應儘速更新。
然而,多數文資委員卻認為製片廠空間具有歷史記憶,主張應新舊融合,舊棚可以作為展示空間或其他功能之利用,無損整體BOT案。文史工作者蕭文杰經歷了台北許多的文資慘案,也感嘆深怕北投中央製片廠會淪為下一個松菸文創園區,過度的商業化,徒有光鮮的外表,但卻失去了豐富的內涵記憶。

而在意見分歧的聲浪中,副市長鄧家基於會議上卻裁示「全權授權文化局在後續BOT案中保留歷史元素」,然對此決議,文史工作者蕭文杰認為鄧家基此舉無異於黑箱服貿。「市府早就有既定立場(拆除製片廠,改建數位攝影棚),開文資會只是市府在演戲、做做樣子!」蕭文杰認為鄧家基在多數文資委員贊成保留製片廠空間之情況下,仍能做出「全權授權文化局在後續BOT案中保留歷史元素」之決議,實為不妥,且在新版文資法也已明定,在審議未有正式結果之前,製片廠等同暫定古蹟,不得以BOT的方式破壞。
此外,他也認為本次文資會有程序不當之嫌,他提到黃建業並非文資委員,卻能參與北投製片廠之實地會勘,並於會勘中投票表示反對保留製片廠,而造成會勘表決為贊成:反對-2:2。此外,蕭文杰認為既皆非文資委員,為何黃建業、李祐寧可以列席文資會,而文史團體卻未能列席,僅能透過玻璃窗觀看文資會進行,並僅能填寫發言單,表達三分鐘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