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育如、邱姵慈
穿越台北西區中心的繁華地景,沿著大漢溪畔順流而下,河岸的左右岸區隔出了雙北不同的城市景觀,從台北市中心輻射出交通路網和大型建設,緊密的網絡近幾年在新北區域快速羅織,尤其在捷運通車和新莊副都心完工後,新莊的發展勢必也將掀起新的高峰。而在繁榮的發展願景底下,位於五股、泰山、新莊交界的「塭仔圳」,作為大新莊發展的重點地區,當地的人民卻沒有因此而深感共榮,反而豎立起了反對現階段都市計畫的抗爭大旗。
隱身邊陲的工業地景
「即使四小龍的榮景不再,我們小型工廠都自營努力走過來了」塭仔圳工商自救會的成員翠琴姐感嘆榮景不再,而政府長期也未積極著手輔導當地工廠轉型發展,卻用都市計畫的方式想把塭仔圳大部份的工廠移除。
新莊地區在1960年代依政府的規畫,工業因而快速發展,以新莊中正路為核心,連接周邊鄉鎮的工業區,形成工業都市。而新莊地區的工業以發展技術型工業為主,如電機、電品製造修理、機械製造……等等,塭仔圳468公頃的土地利用中,有四成為工業用地,多數工廠為中小型企業。
同樣是工商自救會成員的秀玲回想著早期大片工廠地都是蓮花田的景象,「小時候我都可以赤腳走路!」,但隨著社會變遷的推動下,農地承租給外來快速聚集的工廠,數十年來,形成塭仔圳獨特的「鐵皮地景」,工廠同時也提供了當地就業機會和經驗技術,秀琴姐表示傳統的小型工廠已經形成了紮實的技術傳承,對比於大公司的大工廠,當地工廠具有高度彈性生產的優勢,這些工廠在塭仔圳的發展脈絡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違章工廠與都更的搏鬥
而在政府的都市規劃版圖中,塭仔圳地區現佔地將近百分之四十的工廠,將僅剩下不到百分之六的用地,其他多數土地將改為住宅區,原有的工廠將會被遷移至五股以及其他相關的工業區中,但這樣的規畫結果使當地的工廠業主相當不滿,批評政府此作為將會消滅當地的工業產業鏈。
「傳統加工業是很珍貴的,政府不輔導還想消滅,完全沒有考量到產業生態」,秀玲姐表示雖然當地不少工廠都屬違章建築,不應建築於農業用地上,但這些工廠都是合法營業且正常繳稅,當初因為生存而落腳於此,長期不見政府輔導,最後反而用都市計畫的手段來迫遷工廠。工廠一旦被迫遷離,勢必會影響到許多員工的生計,而且多數工廠也會散失繼續營業的動能,製造業又將面臨飄零的前景。
輔大景觀系教授顏亮一描述塭仔圳的都更案就像是「製造業、工業與房地產業的拉扯」,在這場拉鋸戰中,新北市政府顯然是想走向房地產的世界,去建築大量的住宅,然而新莊副都心的空房率卻達76.4%,塭仔圳反迫遷連線的成員賈柏楷質疑塭仔圳都更反而會加劇炒房的現象。

遏止惡法 還我居住權
同樣位在塭仔圳內的美華新村,村內多位居民也是搭上了新莊當地工業起飛的快車,而從南部北上遷移並定居於此,這些中南部移民在此形成了聚落,美華新村自救會的成員淑雯表示工業極盛的時期,新宿路上有許多政府扶植的大企業工廠,像是可口可樂、歌林……等等。
雖然工業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凋零,但是當地的人都已在此地安居深根,生活型態已經固定,都更雖然會讓生活環境改善,但許多老人家又將何去何從?這使美華新村全村決心組成自救會,而且都更法規背後欠缺完善規劃的思考,更讓自救會一致群起對抗政府。淑雯表示市地重劃讓村內多數居民領回的地不能重建,僅能領取補償金另覓新住處,但是村內大多數的人即使領取補償金後,也沒有金錢能力在台北其他地方購買原本坪數的房子。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三泰路上和輔大商圈中,住在三泰路上的葉大哥就無奈的表示自己的房子被畫為商業區,僅能拿回四成的土地,原本50坪大的透天厝只能換回16坪和拿到320萬的補償金。
面對此一情形,同樣也是反迫遷住戶的李大哥氣憤的說「這個開發根本有瑕疵,不抗爭的話政府就認為我們是默認!」同時他也不滿政府用消極的態度與民眾溝通,不但時常找不到相關會議記錄、沒有通知協調就突然公告決議,因此三泰路、輔大商圈與美華新村聯合抗爭,要求政府正視問題。
除了不滿市地重劃造成居住權侵害的問題,淑雯最不捨的是原本的聚落生活就要因此而消失,位在美華新村中的信仰中心北巡聖安宮每逢節慶都會聚集村民祭祀、聯合辦桌,反迫遷的居民與學生都認為這樣的景象在都市中是相當值得被留下的。
誰的都市更新?
為了加速新北市的發展,朱立倫任內堆動了許多重大建設,其中塭仔圳為了配合捷運機場線的建設需要,而成了規畫的重點區位。
塭仔圳在外地人眼中或許是個充斥著許多老舊鐵皮工廠的落後地區,都市更新是最好的發展路途,但是顏亮一提出,當在談及都市計畫時,應要加上「誰的」這兩個字去思考──誰的都市更新?誰的空間規劃?而當地居民也有想像過自己生活地方的都市計畫願景,他們希望能建築社會住宅、發展只租不賣的社會工廠、以及農工的平均發展。
然而,忽略了都市計畫的主體性,不但會漠視當地民眾的居住權,更切割當地的發展脈絡與歷史記憶,切割斷裂的痕跡就像當地居民一直痛心吶喊的:「為什麼這裡會變得不像自己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