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椀茹
太令人驚訝了!台灣咖啡產業竟然發展到了這種程度…..近幾年來,國內咖啡市場以每年30%的速度在成長,但其實以前所消費的咖啡豆幾乎都是進口的。直到921大地震過後,中部山區因為種植過多的檳榔樹導致嚴重的土石流,所以政府及民間團體開始鼓勵農民在山區種植咖啡樹,以維持水土保持,與國外大多都是在喬木旁種植咖啡樹的樣態大不相同,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風景。
咖啡是甚麼時候引進台灣?說法眾說紛紜,已無證據可考,但約莫是清朝時引入,於日治時期,在政府大力的推動下,締造了台灣出口咖啡的第一高峰期,後來卻因戰爭關係而中斷。接著國民政府來台,在美國的幫助下,產生台灣咖啡產業的第二高峰期。但隨著國外咖啡的產量大增以及政府不再鼓勵咖啡的種植,台灣咖啡產業走入了黑暗期,一直到西元2000年後才漸有復甦之象。
隨著咖啡文化的盛行,消費者把喝咖啡當成是一種時尚,也使咖啡主想要帶給消費者更好的咖啡品質。近年來,台灣所種植的咖啡豆,在國際上打響名聲,讓許多專業的國外咖啡師被台灣咖啡所驚豔。而台灣咖啡所獨有的多層次的口感,更是讓大家為之驚嘆,或許台灣咖啡產量少、價格高,但是品質絕不輸國外,這是台灣咖啡農多年來耕耘出的驕傲。
全台大約有54個種植咖啡的莊園,筆者挑了以下8家故事較為動人的、咖啡品質也尚佳的園來介紹,希望能引起讀者們對咖啡文化的興趣。
雲道咖啡
為後世子孫創造更宜居的環境,也為了彌補人類所犯下的濫墾濫伐之罪,20幾年來,不斷的買進大雪山的果園山頭,至今已超過150公頃,人稱賴桑的賴倍元,種植具有「保土」、「護坡」、「理水」、「淨水」功能的喬木,訂下三不政策「不得砍樹、不得販賣、不留子孫」。
賴桑的大兒子賴建忠,想到大雪山林場海拔1100至1500公尺,喬木提供遮蔭,正好是阿拉比卡咖啡樹最佳生長環境。於是開始在喬樹下種植咖啡,2004年開始透過網路行銷林場咖啡,95%的獲利回饋林場,近年來兩父子提倡綠循環概念:「你喝咖啡我種樹」。
為了宣揚綠循環概念,在2012年在台中大墩十九街開設雲道咖啡館,並期許雲道的一杯咖啡,可以搭起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那座「橋樑」–認識種樹的好,以及森林多元的美妙,喚回那段已遺忘的關係,希望可以透過綠循環和基金會的運行可以讓種樹造林這樣的壯舉可以持續下去,不因賴桑或是你我的過世而終止。
龍咖啡有機生態園區
由於熱愛咖啡所以決定捲起袖子來種咖啡的古永龍先生,創建初期到了南投、古坑咖啡產區考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點了杯生平最貴的咖啡,品嘗後卻毫無驚喜感。但他深信,在這片土地上一定可以種植出令人驚喜的好咖啡,因此在自我的期許以及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視下,成為了一為有機咖啡農。
在2013年奪下全國精品咖啡豆評鑑頭等獎,同年送至美國咖啡品質協會(CQI,Coffee Quality Institute) 頒發精品級認證,更獲得84.67分,截至2014為止,目前台灣只有龍咖啡和熱帶舞曲的得分突破84以上。
園內以有機種植的耕作方式,2013年獲得了中興大學所頒發的農產品有機認證,不時可以看見園內的樹木花草間有蜘蛛網結於其中,或是路上鋪著一些灰綠絲絨植被,踩起來鬆軟有彈性,這都是有機種植的特色。
那蘭朵咖啡園
莊園主人高演勳解釋,古代印度東北部有座盛極一時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希望好咖啡能廣結普提善緣,故取其近似音為莊園名,20幾年前和中興大學合作,培育出了30多個水蜜桃品種,大約11年前,開始兼種咖啡,近年來開始轉為全職的咖啡農。
目前莊園內以鐵比卡為主,近年內也積極地引入各個品種,如波旁、卡杜拉……等等。那蘭朵過去以水洗為主,近年專攻日曬與蜜處理,希望讓消費者個可以認識咖啡的美好,目前正積極規劃民宿及農場體驗。
比度莊園
座落於苗栗縣泰安鄉比鄰處,至達觀摩天嶺下,原住民稱這塊山間溪畔為kagaw,比度莊園座落於此,泰雅族的吳清貴與吳以山父子,在此經營比度咖啡屋,自2007年起,開始種植咖啡樹,轉型為比度莊園,比度源自泰雅語的「Pi-tu」,指的是幸運數字7,另外,聖經裏頭的7也代表了完美的意思,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但唯獨7的意義相同,故此為莊園名稱,具有「全心全意幸福完美」的意義,並註冊了商標。
近兩年來比度莊園和四角林林場大規模的試栽中美洲新銳品種,會孕育出那些新味譜?最快3年後可以看見。
以勒莊園
2014年10月,彰化農會舉辦的台灣生豆評鑑,以勒莊園的水洗豆在這場比賽以83.225分贏的貳等一獎,創下南投咖啡參加全國賽的最高名次。莊園民稱取自舊約聖經的耶和華以勒(Jehovah-jireh)意旨「耶和華預備」,莊園主人邱茂哲為虔誠的基督徒,旨意引申為「為大家準備好咖啡」皆具神的祝福。
山海關珈琲莊園
莊園主人張景科年輕時曾在父親工作的咖啡加工廠工作過,但隨著加工廠的產品銷路不順,於是轉為從事建築業,到了2002年重返古坑經營咖啡,協助社區重建。
在2008年時到了印尼考察咖啡園,喝到了酸甜水果運的麝香貓咖啡,回國後,鑽研菌種發酵法,透過模擬麝香貓消化道的發酵環境來製作咖啡,但都一直失敗,所製作出來的咖啡都帶有非常嚴重的霉腐味,被譏笑為「屎味咖啡」,後來了解到霉腐味並不是菌種選錯所造成的,而是乾燥過程中所導致的,了解到咖啡後製的處理法必須要更精密的掌控濕度及溫度,於是添購了可調控溫度和濕度的冷藏室,終於解決霉腐味,在2014年在農糧署國產精品咖啡評鑑會獲得冠軍,終於揚眉吐氣。
鄒築園
目前咖啡所採用常見的後製技法,大致可以分成四類:日曬法、水洗法、半日曬法、密處理法,但近幾年來,由於科技上的進展,於是發展出較為罕見且前衛的菌種發酵法、果膠分解酵素法……等等的處理法,這些前衛的處理法,由於還不夠成熟穩定,有的可能技術不到位、了解不深,常常有著嚴重的缺陷。
不料鄒築園的主人方政倫積極創新的精神,反而讓他鑽研非傳統的前衛發酵法,使用果膠分解酵素加持傳統水洗法,果膠分解酵素本來普遍使用在酒類或果汁釀造上,但由於涉及到複雜的製作方法,和科學上不足的研究數據,所以難以使用在後製咖啡上,從一位抱著半玩票性質出發的方政倫,因為從中找了趣味所在,進而讓自己的技術更上層樓。
如今鄒築園,更是成為了阿里山最有名的咖啡園,讓日本的咖啡師及觀光客都將鄒築園列為必訪的景點之一。
熱帶舞曲
原名為亘上莊園,在2009年所生產的有機鐵比卡,擊敗了世界一百多個頂級莊園的參賽豆,贏得SCAA「年度最佳咖啡」前12名金榜的第11名,成為亞洲第一個打進金榜的咖啡產國,2013年獲得美國咖啡品質協會(CQI,Coffee Quality Institute)頒發的精品級認證。
台灣農友種植咖啡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為得獎而種、也有為退休養老而種、‧‧‧‧‧等各種不同的原因。其中有些人因經營不善而認賠殺出,但亦不乏越挫越勇,愈發投入於咖啡產業之輩。雖然今日台灣咖啡產量雖只佔了全球的0.01%,但在這些農民的努力下,前景無量。台灣咖啡產業未來的發展是否有機會展望世界舞台,還有賴於消費者們的支持。
美國咖啡品質協會(CQI,Coffee Quality Institute)
非營利組織,在國際上為推廣精品咖啡的意見領袖,並統籌各界資源致力協助改善生產者的生活條件,原為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旗下組織,現已獨立並執行咖啡品質鑑定相關事務,也大力投入產地關係的專案執行,透過教育訓練與技術輔導提升咖啡產出的產量與品質。
參考資料
書籍:台灣咖啡萬歲(韓懷宗)
雲道咖啡館(http://www.coffeetree.tw/)
龍咖啡(goo.gl/PQuQMj)
咖啡豆的構造(goo.gl/XTqblk)
咖啡豆的處理方法–日曬、水洗、半水洗與半日曬法(goo.gl/zgp8XO)
咖啡豆的三大品種(goo.gl/aciyjp)